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球财富将迎来传承浪潮,家族艺术收藏如何转型?

第一财经 2025-11-03 12:04:29 听新闻

作者:朱洁树    责编:李刚

“我们常说,藏家用收藏讲故事,本身就很美好。”Landolt欣然表示,“如果这个故事能跨越几代人,那就更美好了——这就是收藏传承最本质的意义。”

在全球艺术市场,秋季拍卖正在火热举行。在这个如火如荼的拍卖季,有很多私人收藏、家族藏品上拍。

10月30日,香港著名出版人、传奇收藏家区百龄(1928-2019)悉心搜罗的中国历代名瓷在香港佳士得上拍。10月28日,萨德鲁丁·阿迦汗王子(1933-2003)与王妃私人珍藏的绘画作品在伦敦佳士得拍卖。11月5日,英国房地产大亨曼尼·戴维森(1931-2024)的收藏将在巴黎苏富比上拍。

“区百龄珍藏:第二部分”专场拍卖会于10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举行

当一个收藏家去世之后,其继承人可能会将其全部或部分藏品送至拍卖行。在旧的收藏流散四方之时,新的收藏家也正通过艺术市场逐步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艺术品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汇聚成新的系列。

瑞银6月发布的《2025全球财富报告》预测,在未来的20至25年里,全球将发生一场规模空前的财富转移,总价值高达83万亿美元。在这场史诗级的“大迁徙”中:约9万亿美元将在配偶之间进行横向转移;其余的74万亿美元将在代际之间进行纵向转移,即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

艺术收藏是高净值人群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规模空前的财富转移会对艺术和收藏造成怎样的影响?

近日发布的《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收藏调查报告》解读了其中的部分趋势和影响。与此同时,瑞银全球家族咨询、艺术与收藏咨询业务负责人Eric Landolt日前到访上海,也与第一财经记者分享了其中的经验之谈。

当女性拥有更多财富

《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收藏调查报告》(以下简称“瑞银收藏报告”)全面洞察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高净值收藏家的收藏行为与态度,调查范围覆盖全球十个艺术市场的3100名收藏家。

瑞银收藏报告显示,全球财富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女性财富的增加。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基于女性收入增长和在工作、教育等方面的改善,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性继承财富的增加。在继承财富方面,女性不仅是父母垂直转移财富的受益者,由于预期寿命相对更长,女性相较男性,也更有可能从配偶和伴侣那里获得横向转移。

纵观报告,瑞银财富管理中国区主管吕子杰发现,“中国内地高净值人士正将愈来愈多的财富配置于艺术领域。尤其是千禧世代女性,她们的平均艺术支出在所有受访市场中位居前列。”

与记者交流时,Landolt表示,当女性收藏家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虽然她们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但综合观察,有几个主要的倾向和趋势。

第一,她们会关注并收藏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是当代新作,也会重新发掘那些历史中曾被忽视的女性艺术家——可能因为当时的社会规范和观念,让女性艺术家获得的机会更少,比如很难获得展览机会、难以被画廊签约,有时在艺术家夫妇里面,男性名气很大,但他的妻子伴侣,有时艺术水平更高,或至少不相上下,只是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没被认可。所以现在有很多女性艺术家被重新发掘。这一趋势虽然不是完全由女性收藏家推动的,但她们确实是核心力量。

除了收藏女性艺术家作品,Landolt发现,女性收藏家有时候对某些主题更加敏感,比如“母爱”。另外,女性藏家更倾向于把收藏和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结合起来,对“收藏的社会价值”更感兴趣。“比如开放私人收藏给更多人看,甚至为此创办私人博物馆,尤其是如果藏品里有很多重新发掘的女性艺术家作品,这样做能让这些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不久前在久事美术馆刚刚结束的“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视角下的艺术和收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展览汇集了40余位中国与西班牙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来自两国女性藏家的重要收藏。

当收藏传递给下一代

根据福布斯的数据,中国97%的亿万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的。在瑞银收藏报告中,中国内地的高净值收藏家有47%从未继承过艺术品。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内地将经历首次大规模的财富继承和艺术收藏的继承。

Landolt告诉记者,财富的传承和艺术收藏的继承不一样,前者更加“中立”,后者往往涉及更多情感和品味的因素。

在他看来,关于艺术收藏的继承,最理想的情况是:下一代从小就参与收藏,理解收藏的意义,哪怕品味会随时代变化,往往也能顺利接手。在这种情况下,重点是“决策权的过渡”——比如初代藏家逐步放权,让下一代慢慢参与收藏规划,要是有私人博物馆,也可以让他们参与运营。这是家族收藏传承的最佳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藏家最终决定不再延续收藏,选择出售。这在西方很常见,他认为,在中国和亚洲,随着艺术市场的成熟,类似情况也会增多。我们常常会在佳士得、苏富比这类顶级拍卖行看到 “整批重要私人收藏拍卖”——就是因为下一代不想接手,等到收藏家去世以后,收藏就会上拍。“虽然收藏没能延续,但艺术品会找到新的归宿,开启新的 ‘生命’,”Landolt认为,这也是收藏的魅力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他告诉记者,瑞银的角色是帮助他们制定“退出策略”,“我们会先做藏品评估和市场分析,再一步步制定最优的出售计划。”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慈善捐赠”:藏家选择把部分重要藏品捐给公立或私立机构,或者设立基金会,将藏品长期借给博物馆展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是 “全卖”或 “全捐”,而是混合模式:一部分藏品留给家族传承,一部分用于慈善,让更多人看到,还有一部分出售,所得资金用来支持剩余收藏的运营。他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一个表现。

最后,他分享了一个其他国家的案例。有一个家族,初代藏家主要收藏印象派作品,但下一代完全不感兴趣,他们喜欢当代艺术。瑞银和这个家族合作了两年,希望帮助他们找到“家族共识”,然后发现:初代藏家收藏印象派作品,是因为喜欢在花园散步、亲近自然;下一代想把部分藏品出售,是希望用所得资金支持环保项目。最后,两代人找到了“自然”这个共同理念。未来,他们将把印象派作品中和自然相关的风景画保留下来,把肖像画出售,并补充与自然相关的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

往后,他们打算在家族企业的空间里展示这些藏品,给访客讲述家族的故事——包括他们的收藏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收藏践行价值观。“我们常说,藏家用收藏讲故事,本身就很美好。”Landolt欣然表示,“如果这个故事能跨越几代人,那就更美好了——这就是收藏传承最本质的意义。”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