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庄定居十多年的艺术家许英辉,最近做了一场在他看来“此生最特别”的展览。
10月17日,2025赛季中国男子三人篮球超级联赛总决赛落地宋庄,赛场现场,涂鸦、艺术装置与绘画成为流动的背景。其中,许英辉以《山海经》为灵感的数十件绘画,与赛场奔涌的激情互为对应。
“按理说,体育比赛和艺术展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这就是宋庄的特色,包容且融合。”56岁的许英辉说。《山海经》是他艺术创作的沃土,提供新的思考维度,而宋庄,则以开阔和包容,承载他的创作。
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许英辉,上世纪90年代初就常来宋庄拜访老师。当时,最早一批艺术家刚刚开始进驻宋庄,这里还是典型的北方自然村落,一半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很多空着,没路灯,也没外来人口,周围连一家像样的饭店都找不到。
他向第一财经记者回忆,村里当时只有一家小馆子,就会做几道家常菜。“要是想买画布和颜料,得坐一辆930,晃荡好几个小时进城,特别不方便。”但就是这样贫瘠冷清的偏远之地,吸引到方力钧、刘炜、岳敏君等一批当代艺术家在此驻地,并开启了他们最早期的创作。村里最早的路灯,也是由艺术家集资兴建的。
30多年过去,曾经默默无闻的“画家村”,已经蜕变成产业链完善的宋庄艺术小镇。

驶进北京东郊的这座小镇,“中国·宋庄”四字赫然耸立。这里现在是全球规模最大、艺术家最多的艺术聚集地,7000多位艺术家在此扎根,艺术家工作室有5000多个,此外还有近百家画廊,其中面积超3000平方米以上的美术场馆多达35家。
走在宋庄艺术大道,大型户外雕塑与宋庄艺术市集遥相对望。漫步宋庄小堡,道路两侧密布着餐厅、咖啡馆、面包店、买手店、服装设计师店铺。宋庄不仅是艺术家梦工厂,也是诸多民营博物馆的首选地。艺术区汇聚了木结雕、声音艺术、珐琅艺术等9家特色博物馆。刚开幕的HOLOOTYPE博物馆,又以诸多珍奇动物标本与化石,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今年国庆,第十五届宋庄文化艺术季如期举办。国庆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日均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文创和艺术品消费超150万元。这场持续至11月的艺术季,囊括了42场展览以及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学术研讨、演出与市集等。
艺术是实现城市更新、构建社区公共环境的最佳方式,被艺术所驱动的宋庄,是承载自由、艺术与理想的乌托邦。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的全面落地,这里也在升级迭代为城市级艺术区。宋庄试图探索出一条新路,既以自由氛围留住宝贵的原生艺术家,孵化更多年轻艺术家,也走向大众,拥抱商业,打开关于宋庄艺术小镇的新记忆。
艺术家在宋庄的生活日常
上世纪90年代初,方力钧初到宋庄,回忆那段日子,他还记得村落与艺术家之间有相互猜疑。到了1998年,当代艺术家逐渐受到市场和体制的认可,也有更多艺术家搬到宋庄,艺术家之于村庄,开始产生一层新的意义。
2009年,许英辉从市区搬到宋庄,正是这里开始蓬勃发展的阶段。当年,这里居住着很多他的央美老同学、老师和朋友,“这里聚集了很多开创性的艺术家。有传统的,有现代的,也有实验性的艺术家,包括有影响力的前辈,形成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场所。”在物理上,这里的艺术家与学院、商业所构成的主流保持了距离,催生出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宋庄也成了中国当代艺术最有活力的阵地。

“宋庄是一个很舒适的地方,从身体和精神上,都给人一种舒适感。”定居宋庄十几年,许英辉感受到很大变化。来宋庄的艺术家每年都在增加,艺术大道的店铺越开越密,街头还是安静的,但宋庄定居者的身份开始多元。
他发现,这十几年,一些国际艺术家来来往往于宋庄,除了画家,音乐家、作家也都聚拢起来,形成丰富的文化磁场,“这两年,甚至一些学物理、地质的,搞科研的,也都来宋庄租院子,大家就在一块儿跨行业交流。这种特别丰沛的文化生态,宋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许英辉说,宋庄不仅是他的工作室,是一个画画的地方,有诸多可以往来的朋友,也有艺术家最看重的便利性。这里的画材商、雕塑材料工厂、装裱店,以及金属加工、数字输出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专业水准高,价格公道。对艺术家而言,产业生态的完整,意味着创作的自如和自由。

走在宋庄,不仅有艺术,更多的是鲜活、平静而松弛的生活现场。
宋庄大大小小的餐馆林立,背后的老板,很多都是爱吃懂生活的艺术家。开了十多年的向村陶艺咖啡馆,老板周相春是陶艺家。在“老郝先生”餐厅,店里挂着上百幅油画,里面都是关于宋庄的故事。在“春风在书店”,闲散地躺着十多只猫,这些猫是书店创办人马丽洁从开书店那一天起就收养的宋庄流浪猫。
这里有本土篮球联赛“庄BA”,参赛的球员也都是艺术家,数量有上百位,比赛的奖品是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篮球比赛似乎也成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就在“超三联赛”决赛日落地宋庄那天,开咖啡馆的、卖画材的老板放下生意,艺术家从工作室溜达出门,大家聚在一起看比赛。艺术悄无声息融入日常,体育与文艺毫不违和,就是宋庄生活的模样。

艺术生态链,迭代中持续生长
分布在宋庄的上百家美术馆与画廊,是艺术家作品便利的展示窗口,也是艺术生态链的一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美术馆之一的树美术馆。
树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张航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忆,他们2009年到宋庄看场地时,就感受到宋庄正开始蓬勃发展。当时,宋庄有很多低端加工业的翻砂厂、建筑材料厂,因为位置偏僻,吸引不到好的产业,当地政府就想,是否可以把工业园区向艺术方向发展。

“我们作为艺术机构,相当于是跟着艺术家一起进宋庄的。”张航说,一个地方聚拢了那么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那他们缺少的就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就是一间美术馆。
定下这个方向后,他到世界各地考察,民营美术馆应该怎么运营,“我们发现,美术馆对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甚至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艺术熏陶都有很大的价值。”
“大众觉得艺术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要打破这个界限,所以构造了这么一个空间。”张航说,2012年,树美术馆开幕大展是“繁星计划——当代青年艺术家展”,上千位来自全国甚至全球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聚集在全新的空间。
“我们旨在打造一个与当下生活深度融合的艺术空间,庭院的水,户外的地面,与室内空间置于同一平面,打破室内外的界限。”张航说,当人们走进树美术馆,清水混凝土与双层玻璃幕墙勾勒出流畅的现代主义轮廓,这一前瞻性设计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意外获得中国十大最有设计感美术馆的美誉。
这十几年,树美术馆陪伴着一代代艺术家成长。“一开始,他们是年轻艺术家,现在成了中年艺术家。”张航说,从开馆至今,他们持续做“繁星计划”,合作过的艺术家达到几千人,“有很多人,我们看着他们从刚毕业走到现在,成为在艺术圈有影响力的艺术家。”除此之外,他们还跟年轻艺术家一起参与公共艺术项目、乡村艺术项目,与其他地方的艺术园区做交流合作。
2015年,树美术馆得到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将“繁星计划”带到韩国、日本和美国巡展,宋庄艺术家的声量,走上国际舞台。

看着宋庄的极速变化,艺术评论人大熊提出自己的担忧:这里从一个充满希望的艺术乌托邦变得有些商业了,是否会变成景观化的“网红打卡点”,变成一个带有艺术外壳的主题公园,供人消费观赏,如同装饰品,而丢失了艺术的精神内核?他期待宋庄能有一些更加新鲜的艺术血液艺术家,更加鲜活,更加真诚,开启新的突围。
“青年人才意味着下一个时代新宋庄的发展。”宋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开始,宋投公司承接举办宋庄艺术节,将其从艺术节变成艺术季,时间拉长,带入市场化元素。与此同时,他们引入中国青年艺术家卓越培育计划,为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学子提供从“学生”到“职业艺术家”的缓冲区和起飞坪。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艺术美术馆,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一直在为艺术家与大众提供艺术交流平台。这个暑期,上上国际美术馆展出“千里之行”全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汇聚14家美院452位优秀毕业生的近千件作品,并最终选出22位学生参与2025年度中国青年艺术家卓越培育计划项目驻留计划。
“宋庄真正核心的资源,是艺术的原创力。这里跟798,跟大芬村,甚至跟上海和香港的艺术区相比,走出了不同的道路。”相关负责人坦言。
从这个意义上,宋庄是否能继续为艺术提供先锋养料与精神力量,继续成为艺术与创意生长的沃土,依然需要经历持续的探索与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