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宜学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上海市世界中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人工智能时代,文科发展面临危机,如何破解?
谈到这个话题:有唱衰文科的,有盲目乐观的,有人说技术将毁灭文科,有人说技术发展的终点是人文等等,不一而足。但总体看来,多是坐而论道,谈未来当然比谈历史和当下容易,预测而已。实际上,静下心想一想,文科危机是因为人工智能才出现的吗?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才出现的吗?肯定不是。
当代文科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实际上更多来自自身。时代变了,一切学科都会变也必须随之而变,理工科难道就没有危机?文科危机当前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外力导致的自身失衡失范失态失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知识生产层面,人文教育不应止步于文化传承,更要成为价值创新的策源地。
在学科建设层面,文科长期处于学校学科规划和发展的惯用链条上,目前需要学会适应时代的创新。
在技术适应层面,每一次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理科思维的适应力会相对更快,即使不得已应用新技术,也多停留在工具层面,需要深度融入与学科转型。
如何破局?
技术必将重构人文研究范式,破旧立新。对文科人而言,这一点似乎更难,因为文科思维本身自己就是旧的代表和获益者,破的实际上是自己,等于自我改革。但要生存,文科得有这个勇气,主动跨学科构建数字人文新生态,在文科培养方案中融入科学知识逻辑,开设“AI+人文”课程群,涵盖智能翻译、数字策展、算法伦理等交叉课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备技术+人文学者联合指导团队,充分实现文理交叉,文工融合,实现文理工医等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双向和多向互动互促互成共生。要构建这种人文与理工健康共生生态,需要处理好文科与技术的辩证关系,把握三个关键原则。
一是保持技术的工具性与人文的主体性之间的平衡。人运用的工具,永远是为人服务的,人应成为工具的指导者和规则的制定者。即使用AI创作文学作品,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也应该是人的感情,而非机器的感情;欣赏作品的也是人而非机器,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必杞人忧天。有了AI工具,中国人似乎真正实现了外国人眼中“每个中国人都会写唐诗宋词”的印象,算法生成的“古诗”的确像模像样,韵律比人创作的诗还规整,但仔细读,就会读出机器味而非人味,所以人不必自卑,只有人知道自己写的每一个字表达什么,而机器不一定知道,它只是在用算法生成语句。就如坦克的履带,只有人驾驶坦克时,履带才有了真正的目的,有了人的感情: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等等。因此,人们更应思考如何将技术转化为人文创新的催化剂,而非替代者,只有这样,技术应用才能为人文精神保留生长空间。
二是坚持知识生产与价值传播的协同。人工智能在知识生产领域的突破已成事实,AlphaFold破解蛋白质结构的速度超过人类百年研究,但这种突破需要人文价值的导航。2研究显示,附加文化适应性培训的技术输出项目成功率能提升67%。这说明,机器可以生产知识,但其中的价值需要人去阐释,去传播,机器与人协同好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机器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中国很多对外合作项目的成功,就得益于这种协同效应。如在海外援建高铁时,就不能只考虑技术,还得同时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避免文化风险,推动项目顺利实现落地,车站的选址,车速,通过时间等等,都得同时兼顾技术与人文。只有技术知识与人文价值协同,共同编码,项目才会有效。未来的文科发展,也必须走“数字人文”之路,大学要鼓励学生运用机器学习分析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但必须将算法发现的新观念、产生的新概念转化为当代社会治理方案,从而使人文专业的学生既掌握技术工具,又保持价值判断的敏感性。
三是持续坚持学科边界与教育本质的超越。真正的学科融合应超越形式拼接,直指教育本质,即培养具有技术思维的人文学者与具备人文素养的技术专家。他们不是掌握多学科知识的知识容器,而是能在量子计算与伦理哲学、生物工程与美学理论之间自由穿行的思想探险家。也就是说,不论技术在人文学科中占据什么样的比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育人。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的技术,才是最需要的,无论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对技术都应持这样的取舍立场,以此为前提确定学科是否转型,跳出学科自身的逻辑看学科,而不是自圆其说,自娱自乐。教育从来不是浪漫的事,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更不是,必须瞄准技术现实,着眼技术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培养出兼具技术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完整的人"。
AI时代在滚滚向前。站在第四代大学的门槛前,我们既要警惕技术就是一切的话语陷阱,也要避免自我封闭,自建孤岛。数智时代,人文教育的使命不是对抗技术,而是通过技术重构人文精神的表达方式,在算法洪流中守护人性的温度。用技术揭示文化密码,用人文校准价值坐标。这种辩证共生,或许才是文科在技术时代延续文以载道传统的创新之道。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AI进化速递丨文远知行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世博会博物馆全程参展,共接待观众260万名、各级贵宾近百批、近500人次,国内外媒体宣传曝光量近900万次。共举办各类活动14场,其中,闭幕期间连续举办的2场国际高端对话、2场高规格参访和2场捐赠活动为参展画上圆满句号。
AI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人类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
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超百万亿元,有望成为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现有人工智能企业2200余家,企业创新能力活跃,产业生态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