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单点突破”到“雨林式”繁荣,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持续进阶

第一财经 2025-11-06 07:59:59 听新闻

作者:王博    责编:张晓杰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我们是全球唯一一家获得中国和美国认可、进展最快的企业,无论是在临床研究的进展上,还是在监管机构的认可上,我们都是拿出了沉甸甸的成果,来证明我们是全球第一的。”睿健医药联合创始人及CEO魏君表示。

8月15日,睿健医药产品NouvNeu001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成为全球首个获得快速通道资格的iPSC来源的通用型帕金森病细胞治疗产品,而在中国,这款产品也已经进入临床二期,在美国等海外地区正在同步进行国际多中心的临床一期研究。

这家落户于成都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正在成为全球退行性疾病研发的“拓荒者”。而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成都高新区正以其惊人的速度与魄力,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为一张崭新的国家级名片,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生物医药版图中,刻下鲜明的“成都坐标”。

10月30日,2025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成都高新区开幕。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在会上发布“2024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成都高新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第一方阵。

“成都造”崭露头角,细分领域“弯道超车”

其实,除了针对帕金森的NouvNeu001之外,睿健医药还有多款产品也已经进入了临床阶段。10月24日,睿健旗下针对多系统萎缩症的NouvNeu004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I-III期全周期临床试验。

魏君介绍,目前来说,在临床上面对多系统萎缩症还没有有效的干预方式,属于长期“无药可医”。所以睿建的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利用自己突破性的平台,在一些无药可医的重大疾病上面实现一些国际突破。

“癌症是人身体里面多了一些不应该存在的物质;而睿健研究的是人身体里缺少了什么,这一类疾病叫做退行性疾病。目前是没有药可以让我们身体里面重新长出我们要的一些功能细胞,所以我们就在体外把这些有功能的细胞制备出来,然后再重新种进去。”

但是,这个领域还没有先行者。魏君表示,“我们想把人的细胞、组织,甚至器官、整个系统在体外构建出来,这对知识体系的要求跟普通的药学、生化就不一样,需要发育生物学。目前,制药工业里还没有从发育生物学领域切入,我们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正是像睿健这样的创业者不断拓荒,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突破性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睿健医药,在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前沿领域,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聚集至善唯新、成都优赛诺等多家相关领域企业,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中,至善唯新开发的中国首个法布雷病基因新药ZS805注射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临床I/II期首例患者给药;成都优赛诺自主研发的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异体通用型T细胞注射液(UC101)获得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准。

目前,越来越多的“成都高新造”医药产品,不断地填补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乃至实现全球性突破,而且也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呈现热带雨林式的群体繁荣,在众多细分领域,成都高新区走在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

比如,微芯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获批治疗2型糖尿病的PPAR全激动剂上市;海创药业全国首个氘代新型AR拮抗剂氘恩扎鲁胺软胶囊;康诺亚全国首个、全球唯二IL-4Rα抗体药物康悦达®(司普奇拜单抗)获批上市,等等。

不仅如此,在高端医疗器械方面,锐德泰全球首创国家审评前置产品穿刺手术激光定位系统获批上市;瀚辰光翼全球首创高通量自动化核酸提取平台,打破种源卡脖子难题;与睿创新全国首款内窥镜影像监测与手术会诊系统软件获批上市……

蓬勃的发展态势推动成都高新区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规模超1280亿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超320亿元。目前,汇聚倍特药业、苑东生物、远大蜀阳、蓉生药业、美敦力、迈克生物等产业链企业3000余家,上市1类新药12个,处于临床阶段在研1类新药134个,全国排名第四。

从“栽树“到"育林”,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睿健医药在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是一个典型的“高新故事”。它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与区域产业生态息息相关。

“睿健的发展离不开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土壤。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是非常完善的,无论是从我们非常早期的化合物筛选合成,再到中期的临床前药效评价,再到临床阶段,我们在成都不是说只有一家,甚至是有好几家供应商可以选择。”魏君表示。

在成都高新区,企业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和协作网络。锐德泰智能医疗设备(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曲飞寰也表示,“第一期我们在成都的本地配套率只有30%,但是到了第二期本地的配套率就达到了70%。”

锐德泰公司自主研发的“穿刺手术激光定位系统”采用全球独创的“等中心+笛卡尔”复合空间定位架构,破解了胸腹部实体器官穿刺中“虚拟路径转真实操作:规划穿刺路径在实际患者体内实施穿刺”的行业难题,获国家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最高风险级别)。据悉,该产品也是国家审评前置产品。

其实,如果说早期的产业聚集是“栽树”,那么成都高新区如今致力打造的,则是一个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企业之间也形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食物链”。

例如,一款新药可以在成都先导进行化合物筛选,在华西海圻进行安评,在华西医院开展临床试验,最后由欧林生物或自建工厂生产。这种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完备性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沟通时间,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

魏君表示,不光是跟企业,华西医院也是其临床二期的执行单位,整个的供应链,包括现在的一些临床前的研究,都能跟成都这边合作。这就不需要坐飞机跑到其他的城市去合作增加成本。而且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方面,华西刚好有非常著名的大咖,在国际上也非常有水准。

这正是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缩影。经过十余年的精心布局,这里已不再是企业的简单物理聚集,而是构建了从靶点发现、药物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到规模化生产的全产业链支撑体系。

在此次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作为核心亮点之一,“全球新药发现中心”在研讨会上正式揭牌。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中心将依托首批成员单位22个全球领先的高能级药物发现数据库,整合区内超3000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资源,构建集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成药性评估、BD交易撮合、BD项目管理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同时,成都先导、佩德生物、盛世君联等企业与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现场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了各方职能职责及运营机制,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转化-产业落地”合作体系。

实际上,作为中国顶级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是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能量之源”。华西医院不仅提供了海量的临床数据和试验资源(GCP平台),其科研成果更是初创企业的重要来源,形成了“研发—转化—产业化”的闭环。

目前,华西医院的多项专利通过作价入股的方式,在生物城内成立了多家创新企业。其中,

由魏于全院士领衔的威斯津生物,就是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研成果转化而成立。威斯津生物自主研发的“WGc-043注射液”于2024年5月和8月先后通过美国、中国新药研究申请(IND),成为全球首个中美双报均获批IND的治疗EB病毒相关肿瘤的mRNA疫苗。

它是生态中快速成长的“新物种”。许多项目在华西医院的实验室里萌芽,通过作价入股或授权转让在天府国际生物城孵化,最终实现产业化。这种“医教研产”的深度融合,是成都高新区最核心、也最难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成都高新区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从原始创新策源、技术成果转化到规模化产业集聚的完整创新链条,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加快推动科研、临床、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在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和创新应用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展现出强劲的创新驱动能力与产业支撑力。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破解创新“死亡谷”

今年9月4日,睿健医药宣布完成超3亿元B轮融资,创下近年来中国iPSC领域金额最大的融资记录。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公司帕金森病治疗产品NouvNeu001/NouvNeu003,以及眼科治疗产品NouvSight001的中外临床推进,同时夯实公司早期研发和临床团队建设,并加速公司产业化能力。

其实,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无数优秀的科技成果常倒在产业化的“死亡谷”前。成都高新区前瞻性的政策与活跃的资本生态,为创新企业“输血供氧”,这也是产业生态发展的关键。

在政策层面,成都高新区不仅出台了覆盖新药研发、器械注册、平台建设等全链条的专项扶持政策,更创新性地扮演了“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的工作人员成为企业的“产业顾问”,帮助企业对接临床资源、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引入战略投资。

在资本层面,成都高新区设立了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引导基金-子基金-项目直投”的多层架构,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本涌入生物医药领域。同时,吸引高瓴、红杉等顶级风投机构落户,形成了“基金+基地”的良性循环。

其中,成都高新区出台生物产业生态圈政策,对企业形成“研发—临床—产业化—上市”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例如,对创新药研发最高按研发费用的50%给予单品种最高1亿元支持,支持力度全国领先。

魏君对成都高新区的政策支持也表示非常认同,“对我们的企业来说,在不同的阶段都可以利用创新券来节省我们的开支,提高我们的效率;另外,它是鼓励企业来各个层面进行合作和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效率,所以我觉得这个政策是非常好的。”

“成都高新区的政策整体水平在全国甚至与沿海地区相比都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的。”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新的政策从支持力度、覆盖面比以前都是有很大的提高,现在支持力度应该是在全国是保持第一梯队的,和全国的先进的园区比,其实我们在政策这方面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作为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阵地,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从服务、金融、项目等多维度发力,持续构建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在服务端,通过建圈强链和“梧桐计划”等举措,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专业服务;在金融端,构建贯穿“天使—风险—产业”的多层次资本支持体系,有效增强创新链与资金链联动效应;在项目端,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总部型、平台型和首创型项目接续落地成都高新区并投运,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加速上市、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2025年5月13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医药健康产业“梧桐计划”,率先打出“服务招商”品牌。这是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该清单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9大类专业服务体系,涵盖47个服务方向、102项细分服务,打通了从新药新器械研发到审批、生产,直至产品出海的诸多关键节点,以“需求精准响应—资源高效配置—成果加速转化”的闭环服务聚力打造企业成长“黄金赛道”。

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推出梧桐计划,从6月起,又连续推出企业入园、产品入院等一件事政策手册,未来还准备推出企业孵化、取得评审等一件事手册,推动企业服务工作标准化、流程化、阳光化。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高新区将持续深化“立园满园”“建圈强链”等行动部署,聚焦全球创新资源整合,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引擎,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突破,通过持续拓展“梧桐计划”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优化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依托天府国际生物城等专业化特色园区,构建“研发-中试-生产”一体化空间载体,培育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