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既保持着高速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增量,还在由传统引进向自主创新输出的方向转变发展。
将生物医药列为三大先导产业的上海,也用一组最新的数据阐明了创新生态的浓度和厚度:上海生物医药企业License-out(许可授权)交易领跑全国,2024年达成交易38起、307亿美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4%,今年上半年达5005.66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万亿元。
随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进入新的换挡提质期,作为全国生物医药重镇,上海也正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上海将全力推动基础研究、孵化转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落地生产、推广应用全链条加速,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上海市科委生药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曹宏明说。
打通临床科技成果转化
生物医药在1993年就被上海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工业产值截至2024年已超过2000亿元。
“十四五”以来,上海出台了《上海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等两部法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AI+医药等多个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基因与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等科技专项,推动生物医药前沿突破和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浦东和闵行两个产业集聚区,以及浦东、闵行和嘉定三个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提升集聚区发展能级。
上海的创新策源能力和临床机构资源,为生物医药这一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打下了基础。而如何将医疗机构资源转化为落地应用,是上海的最新探索。
成立于2024年9月的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下称“临转院”),就通过探索医院临床成果公司化运营的新模式,帮助市级医院较快实现临床成果作价形成股权交由临转院代持并获得股权收益的政策设计初衷。
临转院副总裁王立言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临床成果公司化运营模式的关键点是医院临床成果的专利许可权交由临转院,以及临转院以现金入股与投资人合资成立公司,并通过设立服务信托,全面保障医院的收益。这在现有政策下,相较于医院直接将成果作价入股的模式,具有三方面明显优势:专业化服务与管理,帮助医院解决“转不好”问题;避免医院成果专利直接委托临转院作价投资形成股权代持的风险和政策障碍;提高转化效率,保障医院收益。
他举例说,根据市科委等七部门印发的《上海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政策利好解决了医院长期以来“不敢转”等困扰。但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少数转化管理实力比较强的头部医院外,绝大多数市级医院对临床成果的作价投资缺乏专业经验,特别是随着作价投资转化的项目数增多,医院对诸多合资公司经营性的资产管理压力增加明显。医院通过临转院实现转化,可以帮助市级医院以及申康中心提高对医院经营性资产管理效率。
今年年初,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一项肠道菌群微生态诊疗技术待转化,并与有投资意向的深圳零一生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上海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临转院正式与医院对接研究由临转院代持医院拟作价入股成立合资公司股份事宜。5月6日,按成果公司化运营模式新设立的合资公司注册成功。
“临床成果公司化运营模式的方案设计帮助市级医院解决了直接作价入股后经营性资产专业化管理的问题,以及实现了临转院持有股权、医院享受股权收益的代持目的。”王立言说。
外资聚集到本土创新
从最早的跨国药企集聚,再到如今诞生一批本土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
数据显示,国际TOP20药企和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各有19家在上海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2023年以来,罗氏制药、第一三共、美敦力、西门子医疗、翰森制药、直观复星、信达生物等企业的一批高能级项目相继落地。
伴随着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的崛起,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药企的协同创新合作案例越来越多。
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作为一家成立于美国的生物医药公司,他们选择上海,是因为这座城市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地,不仅拥有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世界级研发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还聚集了高水平的人才储备和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无论是AI技术还是生命科学领域,这里都能为企业从初创到规模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他看来,不管是与美国的波士顿、瑞士的巴塞尔,还是其他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大型国际中心相比,上海都毫不逊色,甚至在城市规模和产业集群等方面已超越这些中心。2019年起,他们将药物研发中心布局在上海张江“药谷”。“今年我们入驻了浦发新原力孵化器,园区为我们提供实验室建设的全流程支持,随着软硬件的同步升级,我们实验室的研发能力和应用场景持续获得拓展。”
外资聚集的同时,上海也制定了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产业链的政策举措,推进“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
在前不久揭晓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在生物医药领域,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凭借“中国一类新药呋喹替尼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我国首个从早期发现到临床开发全链条自主完成的抗肿瘤原创新药,这个以“呋喹替尼”命名的创新分子,于2018年9月率先在中国获批,于2023年、2024年先后在美国、欧盟、日本获批,为全球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并一举成为十余年来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全球首个获批针对所有三种VEGFR的选择性抑制剂,填补了全球市场的空白。
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对第一财经介绍,那个年代,国内在结直肠癌治疗上几乎无药可用,即便有个别进口药,其价格也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一定要做出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原创新药”。目前,呋喹替尼已达成逾80亿元海外技术许可收入,2024年全球市场销售额突破29亿元(海外占比71%)。作为首个进入欧美日主流市场的中国结直肠癌靶向药,预计三年内形成超百亿规模。
同样是上海本土企业的复宏汉霖,10月9日也宣布了一项全球第一:公司自研创新型PD-1抑制剂H药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欧洲商品名Hetronifly®)联合化疗新辅助/单药辅助治疗胃癌的III期临床研究(ASTRUM-006)期中分析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成为全球首个胃癌围术期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实现了该领域的重大突破。
就在一个多月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琳·露丝·贝尔托齐(Carolyn Ruth Bertozzi)向记者提到了她的团队和复宏汉霖的合作。“免疫疗法能让部分癌症病人被治愈,这被称为是‘癌症的青霉素时刻’。”目前她的团队正和复宏汉霖合作,明年将启动首个人体临床试验。
从自身突破再到与全球顶尖科学家团队的合作,在复宏汉霖相关负责人看来,上海的最大优势在于国际化生态与包括优越的营商环境在内的制度环境。这里既汇聚了“政、产、学、研、医、投”的各方潜在合作伙伴,也汇聚了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同时还拥有完备的金融与信息服务体系,为生物医药企业的全球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基于此,他们也以上海为总部,建设了覆盖临床开发、注册申报、质量管理、生产与全球供应的完整体系,并实现了与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EMA(欧洲药品管理局)等监管机构的高效沟通,快速推进了多个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2024年7月底,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增加了对于创新药出海的支持,为企业的全球化征程提供多方面保障。就在今年,复宏汉霖的汉斯状®在欧盟获批上市,有幸成为‘出海’政策的首批受惠企业。”复宏汉霖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2024年末,上海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2183家,涵盖制造、服务和批发业。联影医疗、复宏汉霖、艾力斯等头部企业产值稳居前列。复星医药、上海医药等7家企业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联影医疗在全球医疗器械的排名升至第57位。2021至2024年上海累计46家(生物医药)企业IPO上市,今年1~9月,上海新增上市企业4家,另有多家企业正在推进上市。
耐心资本投入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等特征,对产业资本具有较强依赖性,耐心资本的投入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1992年至今完整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就曾对记者表示,我国创新药的突破需要长期稳定地支持生物医药的发展。“要把科技创新做下去,资本市场一定要有支持,尤其是这个领域是属于长期投资领域,失败的风险也很大,要能够容忍失败。”
上述《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包括了投融资方面的措施。另在近期公布的《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中,在金融支持方面提到,鼓励先导产业母基金和生物医药并购基金与产业集聚区合作;用好未来产业基金,支持相关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创新等。
“2024年上海成立总规模225亿元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目前已遴选13个子基金,资金放大5.59倍。设立100亿元规模的并购基金,在中药、疫苗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实施战略并购。”曹宏明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分享了一组数据,他说,2021至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累计融资2383.72亿元,发生融资事件1494起,位居全国前列。196种新优药械产品纳入市级医院目录(64种药品、132种器械),有效推动创新产品应用推广。
上海国投公司基金管理部(科创金融部)业务副总经理陈晓婕对记者介绍,在生物医药投融资中,多元化的资本活水,以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发挥着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等功能作用。
她说,近年来,上海国投公司已构建包括母基金、直投基金、S基金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截至2025年10月,作为基石出资人认缴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22.5亿元,并已完成礼来亚洲、石药国方、正心谷等13个子基金的市场化遴选,市场化遴选子基金实现放大倍数5.59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国资母基金等综合性基金亦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投资方向。此外,公司旗下基金管理人积极与申康临转院、瑛泰医疗等生态伙伴深入合作,以基金为载体探索临床转化及产业协同并购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