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抢滩零碳未来,《2025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发布(附报告全文下载)

第一财经 2025-11-06 20:46:27 PDF查看 听新闻

责编:张晓杰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11月6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上,施耐德电气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第一财经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2025 零碳园区行业影响力洞察报告》(下称 “报告”)。此报告是继今年5月,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牵头编制,联合施耐德电气、莱茵技术、中建西南及第一财经正式发布《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体系》后的又一重磅成果,旨在联合业内力量共同推进零碳园区建设的标准化进程。

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上海市普陀区委副书记赵勇,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尹海涛,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办公室副主任宋志刚,第一财经常务副总经理杜坚,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部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席院长古月,施耐德电气中国战略与咨询业务部综能微网业务负责人黄弘扬等嘉宾共同出席发布会。

作为碳排放精准治理的最小执行单元,零碳园区将实现“小空间大减碳”的核心价值,推动碳中和从理念层面落地到实践场景。据统计,全国现有各类园区1.5万个,8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园区内,园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已超全国总量的40%、碳排放占全国的31%——这一数据清晰表明,作为产业聚集的核心载体,零碳园区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元年”:一方面,全球气候治理行动开启新阶段,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含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重大跨越;另一方面,站在“十五五”规划开启的历史关键节点,零碳园区已成为中国对接国际碳体系、破解碳关税制约、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战略支点。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尹海涛在报告中指出:“零碳园区就像一个‘能源微生态’,既有用电需求,又有电力保障,通过部署分布式微电网推动用能结构转型、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成为加速能源深度转型最重要、最落地的路径。”

零碳园区建设提速:从试点探索到规范化实施

自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化相关部署,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于2025年7月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标志着我国零碳园区建设正式从试点探索阶段迈入规范化实施阶段。

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当前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近期表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十五五”时期,我国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这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在政策体系构建上,国家层面已形成“顶层设计 — 指标体系 — 地方落实”的完整链条。《通知》明确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零碳园区建设主体,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即园区每消费一吨标准煤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同时涵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固废综合利用率等指标的评价体系,为园区建设提供清晰指引。自今年7月以来,内蒙古、宁夏、江苏、山东、四川、湖北等多个省份已陆续发布文件,积极开展零碳园区相关建设,各地抢滩“零碳”未来的态势已然形成。

区域化探索路径:典型案例的创新示范价值

随着零碳园区建设进入规模化发展元年,政策、经济、市场、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正加速推进产业转型,而各类产业园区在绿色能源、脱碳路径上的探索经验,成为行业落地的重要参考。报告围绕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路径的核心要求,对工业领域与泛建筑领域的典型示范案例展开调研,总结出两大领域零碳实践的创新示范价值,其中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案例尤为突出。

作为施耐德电气在中国重要的电子能力制造中心,无锡工厂专精于为能源管理和工业自动化业务生产关键产品,2025年该工厂获评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灯塔工厂”,在碳减排和循环经济领域的实践成效显著。报告评价认为,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的标杆价值与可复制性,核心在于其系统性打通了“零碳”与“循环”的双重目标——构建起一套技术可模块化、经济可盈利、模式可扩展的解决方案,这一实践不仅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有助于加速整个制造业迈向可持续转型,对行业具有不可估量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挑战与破局:技术创新与生态写作双轮驱动

从能源结构清洁化到产业生态循环化,从市场机制创新到治理模式协同,零碳园区的每一步探索,都在重构中国产业的“绿色竞争力”。当前,零碳园区建设方向明确,正处于“政策落地、实操推进”的关键阶段,但报告也指出,行业仍面临“商业难闭环、技术欠成熟、路径不清晰”等系统性挑战,亟待政企学研多方协同探索、凝聚共识以实现破局。

深入来看,零碳园区的核心复杂性源于“多业态融合”带来的能碳管理挑战;同时,园区级别零碳建设伴随绿电直连等新能源政策的出台,部分地区虽开始涉足相关红利市场,但仍存在机制不清、专业难度大、落地流程尚未成熟等实际问题。

施耐德电气认为,应对这些挑战,推进零碳园区规模化发展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技术是推动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不仅能直接减少碳排放,还能为转型提供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园区运营方与企业需充分发挥生态力量,突破单一主体的能力边界。零碳园区的本质,正是“自上而下机制设计”与“自下而上场景优化”的深度融合,这要求政府、园区管理方、入驻企业、专业服务商、学术机构共同构建协同生态,以机制创新明确权责,以技术整合破解专业难题,以模式探索平衡绿色效益与经济价值,最终推动零碳园区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普及”。

政策支持层面,前述《通知》也从三方面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支持举措:一是资金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给予资金支持;二是服务保障,支持园区多渠道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和专业机构,服务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三是要素保障,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园区范围内创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探索实施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同时加强新建园区、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随着绿色金融工具的进一步丰富、碳市场机制的持续完善、跨业态协同技术的成熟,零碳园区建设将真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未来,零碳园区不仅是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更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配”。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