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是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自2018年创办以来,一年一度的进博会通过国家展、企业商业展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三大板块,构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平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指出,统筹布局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贸易、产业发展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面向“十五五”,进博会如何更好落实“越办越好”总要求,在强化“四大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角色的蝶变升级,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笔者认为,要着力打造新的“四大平台”。
要着力打造国家开放平台
《建议》指出,统筹布局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贸易、产业发展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进博会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支撑之一,下一步要向国家开放平台迈进,重点强化三个方面:
一是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为有效打破“小院高墙”,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单边开放的举措,而进博会正是其中重要的“破壁人”。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引领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探索更具韧性的国际经贸新路径,用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对冲西方发达国家的“规则破坏性”。
二是要积极深化制度型开放。当前,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主要体现为“边境开放”,即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跨国流动;而制度型开放更多体现为“边境后开放”,要求国内制度框架和管理体系实现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协调和衔接。因此,在推动制度型开放进程中,稳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是一项关键任务。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积极打造全球经贸规则的压力测试场,把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拆解成可试验的“小切口”,在进博会现场开展6天的“封闭压力测试”,成熟后再复制推广。在此基础上,进博会要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积极探索在新兴领域形成“进博规则”“中国标准”。
三是要积极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当前,全球贸易产品结构持续调整,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商品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在服务贸易领域,数字化服务如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发展潜力巨大;在货物贸易领域,信息与通信技术产品、绿色科技产品等将成为拉动贸易增长的新引擎。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助力发展服务贸易,探索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助力发展数字产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字技术贸易和数据贸易,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助力发展离岸贸易,丰富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助力优化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
要着力打造全球治理平台
《建议》指出,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推动构建和维护公平公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进博会期间举办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都围绕全球治理、科技创新、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并发布《世界开放报告》及世界开放指数等成果,下一步要向全球治理平台迈进,重点强化三个方面:
一是要积极推动全球数字治理。当前,全球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仍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未能接入互联网;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数据保护、跨境流动、AI监管等领域的规范标准差异较大,在数据跨境与安全保障层面存在较多的制度壁垒;数字空间正成为西方霸权国家话语博弈的新领域,芯片供应链、AI安全、数据存储等议题被政治化、工具化。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积极对标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RCEP、DEPA等规则体系,推进区域以及双边数据治理安排;要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努力打破全球数字发展“南北失衡”的局面;要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通机制,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立“数据特区”,引进和培育“来数加工+两头在外”“数据知识工厂”等数字服务新业态项目,探索“数字保税”新模式。
二是要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脱碳与发展的两难,一些发达国家则逐步推进“碳关税”落地,为全球范围内“绿色开放”形成了壁垒障碍。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积极引进和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助力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动引领ESG等领域的国际规则标准完善和衔接互认。
三是要积极推动全球发展治理。当前,联合国认定的45个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经济增长障碍,十多年来,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停滞在1%左右。从第一届进博会开始,许多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各类产品通过这个平台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乃至融入全球市场。国际贸易中心(ITC)发布的《进博会为中小企业南南合作解锁新机遇》指出:“进博会为深化南南贸易和三角贸易打开了机遇之门,有助于建立一个更有弹性、更包容和更繁荣的未来。”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继续打造我国同“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合作的平台,携手共同实现世界现代化。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落地虹桥商务区,不断提升全球发展治理能力。
要着力打造市场链接平台
《建议》指出,“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进博会不仅仅要用好国内市场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下一步要向市场链接平台迈进,重点强化三个方面:
一是要积极探索全球前沿场景应用示范。当前,应用场景成为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关键所在。进博会作为汇聚全球资源的平台,是各类应用场景的集中“秀场”。第八届进博会延续了这一特色,在展区策划上更加注重前沿引领,在展示内容上更加注重创新突破,在展会成效上更加注重引入新流量、打造新模式、提供新服务,比如依托“数字进博”平台实现智能匹配,助力境外展品精准对接中国市场;应用智慧导航系统实现展馆内外无缝衔接,AI数字服务管家提供多语种实时咨询服务,为展客商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体验,等等。面向“十五五”,进博会不仅要作为新产品和新服务首发、首秀、首展的世界舞台,也要着力打造全球前沿应用场景的“试验场”,助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二是要积极拓展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内涵。当前,上海正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不仅要求上海要成为吸引全球消费的重要目的地,而且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的重要风向标。其中服务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新引擎与重要抓手,相对实物消费,更多体现为发展和悦己型消费,其占居民消费的比重随经济发展而上升。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当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时,服务商品将成为主导性消费。2024年,上海的人均GDP已经突破3万美元,但是在消费结构上并未呈现出中等发达国家的特征。第八届进博会上,首次设置了宠物主题展示区“它博萌爪航站楼”,是拓展情绪消费商品的重要标志。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消费商品的引进,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在国内率先推动服务消费提档升级。
三是要积极打造面向世界的一站式采购平台。当前,不少城市都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开放平台,积极打造面向世界的采购平台,比如深圳借助广交会打造世界一站式电子产品采购平台,海南借助消博会打造全球消费精品中心,义乌借助义博会推出了第六代市场——全球数贸中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业已引进了联合国采购平台等机构,但是仍然主要面向国内企业。面向“十五五”,进博会不仅要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还要进一步面向全球,吸引更多的海外采购商前来进博会进行集中采购。
要着力打造区域协同平台
《建议》指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深化跨行政区合作,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进博会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国双向开放的重要载体,下一步要向区域协同平台迈进,重点强化三个方面:
一是要积极加强与上海开放平台联动。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统筹提升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引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强化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张江”等开放平台的联动,特别是2025年底,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将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和“基本功能落地运行”,要充分借助进博会资源,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境外专业组展机构、国际展览业协会等加强合作,在区内举办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和经贸类展会;鼓励国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行业协会等在区内开展国际培训活动;鼓励在区内开展大型医疗器械操作、航空模拟飞行等专业培训业务。
二是要积极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当前,长三角各地甚至全国各地,都将进博会作为重要的投资机遇平台,积极承接溢出效应。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充分依托其所处的虹桥商务区作为长三角“大地原点”的地位,研究设立进博会溢出效应转化基金,支持海外企业进行跨区域产业布局,更好助力上海大都市圈尤其是沪苏、沪嘉之间的“同城效应”;加强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的联动,推动“进博会”放大为“进博季”,进一步发挥全球性展会的“长尾效应”。
三是要积极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进博会作为全球新品首发地,面对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可能在监管制度方面还存在空白,或是区域之间的监管标准还存在差异,导致某些新品“进不来”或者“流不动”。面向“十五五”,进博会要引领落实“五统一、一开放”要求,特别是推动实现产权保护、公平竞争、质量标准等制度的统一,增强我国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
(作者系华略智库CEO、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荣马凯透露,在上海设立办公室是看中了这里规模大、业务全的核电产业集群。
本届专区项目数较首届增长超过 7 倍。
郭柄汛表示,进博会是新加坡企业了解中国消费、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
未来十多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中国大市场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赛思称,进博会是了解政策方向、观察其他品牌的动态以及展示自身优势的“综合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