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人形机器人未来收入主要是这两方面

第一财经 2025-11-12 08:51:52 听新闻

作者:金叶子    责编:杨志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特斯拉称2026年计划生产5万至10万台人形机器人。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话题热度不减的同时,何时量产、如何量产成为各界更为关注的焦点。

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也显示,预计2045年后,中国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就在前几天举行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内容成为当天的重点。特斯拉CEO马斯克强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是史上最大产品,预计市场规模达数十亿台。其中,个人机器人与工业用途机器人的比例在1:3到1:5。机器人产线将启动“史上所有大型复杂制造产品中最快的产能爬坡”。明年将启动第三代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生产,一旦实现每年100万台的持续产量,生产成本将在2万美元左右 。

特斯拉称,在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建设年产能10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生产线是第一阶段;在得州超级工厂扩产至年产能1000万台是下一个阶段。最近的时间点是2026年,计划生产5万至10万台人形机器人,在2027年目标将产能提升至数百万台级别。

进博会上的特斯拉展台 金叶子/摄

不过,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能规划“高歌猛进”的同时,也有机构表示出了对实际量产的担忧。近日,高盛一份关于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实地调研报告指出,调研的九家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尚无明确量产时间与大额订单”。

关于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11日下午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在一些工业领域看上去可能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还是存在很多东西要排队订购的情况,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增量的制造,即高附加值的制造,这也是产业基础再造的一个过程。

他补充说,不能把供应链企业实际接到的订单和规划的产能做等号。“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它的产业规模是不是首台套数乘以它的售价?绝对不是。未来人形机器人的经济规模可以看成是机器人加具身智能模型收入加上数据收入,后面两块可能才是未来的趋势。未来硬件制造的利润可能会控制在5%,主要收入来自于软件的增值收入。”

上述高盛的调研也显示,大多数机器人产业链公司打算在接获实际订单后逐步扩大规模,因此当前规划未必意味着供应过剩风险迫近。该机构仍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长期趋势持积极看法,但需要监控关键机器人产品的性能和具体的终端应用,以评估技术拐点是否即将到来。

江磊对记者表示,机器人领域会把一个单品的1万台看成是一个元年起点。他们预计今年全国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会在2万台到2.5万台之间。所以今年是一个量产元年。“现在只是一个出发,明年会有更意想不到的结果出来。”(第一财经记者魏中原对此文亦有贡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