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场跨省马拉松,串联起农业创新新地标

第一财经 2025-11-16 16:51:53 听新闻

作者:缪琦    责编:黄宾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这场赛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共兴”的生动展示。

一条跨省马拉松赛道,能串联起多少农业创新地标?

11月16日,承业建设·2025平湖金山半程马拉松在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广陈镇)鸣枪开跑。近3000名跑者踏过的,不仅仅是一条连接浙江平湖与上海金山的跨省赛道,更是一条贯穿长三角农业科技前沿阵地的“产业考察路线”。

2025浙沪半马现场 摄影/缪琦

这场赛事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共兴”的生动展示。当跑者们从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出发,他们脚步所及之处,正是区域合作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生长的热土。

成立于2021年的沐璟生态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就是从上海延伸而来的生态技术研发与应用企业,也是长三角资源互补的典型。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王丰毅告诉第一财经,目前核心的研发和销售团队还留在上海,他本人常年往返于“双城”间。因为平湖的区位和农业资源优势,他们选择在这里打造了公司目前最大的培育基地,在这里培育的“种植毯”(活性沉水草皮)陆续运往浙江、上海和江苏多地,为当地的水生生态提供修复技术方案。

浙江后稷的水培生菜 摄影/缪琦

浙江后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后稷智能”)的核心团队则是2023年从上海来到平湖的。作为京东方培育的智慧农业板块在浙江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他们为农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系统研发和整体解决方案。该公司总监张莎表示,除了基地本身向B端供应的水培蔬菜,他们研发的软件系统与智能装备已应用于中国40多家工厂——依托智能算法控制作物的种植环境,可节省人工 30%,并将产量提升20%以上。

与此同时,后稷智能开发的系统所沉淀下的200多亿条数据,还可整理成数据产品通过上海数交所进行交易。正在推广中的“共富大棚模式”也将带来可观营收——就在距离基地3公里的山塘村,自一年前落地这一模式以来,有望新增30多万元集体收入,解决6~8人的长期就业。

佳莓的悬挂式种植方式 摄影/缪琦

得益于悬挂式栽培技术,嘉兴佳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草莓密度是传统模式的两倍以上。该公司董事长是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尹淑萍。从试管苗开始培育,经过三年半的“三级脱毒”过程,出自他们团队的成品苗成活率可超过95%,产量也能提升30%。投资2亿元建成的研发中心,如今已成为长三角草莓产业的“心脏”——年产400万株的优质种苗,向全国14个省市输出。

由平湖星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水稻全产业链集成创新项目也是技术赋能农业的案例。当地投资1亿元的中心配备110台农机设备,从智能催芽到粮食烘干,实现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可为种粮大户提供全链条服务,让村集体每亩土地流转收入年增200元,种粮大户每亩年增收250元。

这些企业的发展,印证了一个清晰的跨区域合作逻辑:以上海的科技、人才与市场为“大脑”,以平湖的空间、政策与农业基础为“躯干”,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后稷智能的数据产品交易、佳莓农业的种苗辐射全国,都是这一红利的具体体现。

沐璟生态科技在平湖的负责人牟鑫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国内的水生态修复市场,尤其是河道治理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他们跨区域的业务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公司业绩保持稳定增长。接下来团队的攻克目标,将是通过区域联动筛选出更优质的水生植物,从而实现更快也更明显的修复效果。

官方数据为这条合作路径提供了注脚:2024年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广陈镇)实现生产总值25.22亿元、增长6.5%,其中农业增加值2.96亿元,增速4.5%。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