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财社论:以富民扩消费

第一财经 2025-11-17 20:02:11 听新闻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刘菁

增强供需适配性,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投资于人”,释放的不仅是消费的潜力,更是经济社会的活力。

居民消费如何成为中国经济最厚实的底气?

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消费,明确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当前科技变革正加速经济社会变迁,提高细分市场的精准匹配效率,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与随需而变的生产供给体系,正在变得越发默契,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正在形成,精准匹配成为国内消费挖潜增效的关键突破口。

近年来决策系统频繁聚焦消费,出台了大量刺激政策,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消费促进战略,尤其是在财政金融领域,致力于营造消费友好型的财政货币政策,极大降低了供需匹配的成本和难度。

最近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就“十五五”期间如何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等问题明确指出,要既着眼释放当期消费潜力,统筹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打造消费新场景;又着眼增强长期消费能力,积极发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作用,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将惠民生与促消费更好地结合起来。

从决策层的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到执行层面的条分缕析,都将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升级为全社会共识。

对消费重要性的强调,缘于当前国内市场存在的供需适配性问题。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91亿元,同比增长2.9%,相比9月的3%小幅放缓,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下滑14.6%,汽车零售下滑6.6%,消费增长较快的是粮油食品类等基本生活类。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供需适配性的强调,反映决策层将其放在了重要位置,这是政策航向的一种适应性应对,传递出对长期以来供需矛盾的正视。这种战略认知上的新变化,意味着“投资于人”将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筑牢经济底座的战略安排。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牵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卡点堵点,这本质上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内生结构的问题。随着“投资于人”的财政货币政策走深走实,国民收入和再分配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中将得到更适配的改进,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有望得到较快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庞大国有资产,不仅构成国家经济社会战略安全的基石,而且足以支撑起庞大的市场需求,改变人们的心理账户结构,引导居民部门将预防性储蓄逐渐转变成当期购买力。

当然,可支配收入是有效需求的必要条件,要让有效需求成为长久之策,还需要营造尊重消费和消费者的新制度矩阵。这意味着必须真正将消费者偏好当作市场价格信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搭建起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消费制度场景,真正通过消费者偏好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消费制度应致力于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供需对接秩序,更好地促成交易实现。

要知道消费者偏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力,只有让每一个个性化偏好都被看见、被满足,经济循环才能有效运转起来。分散在市场的个体偏好,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指向灯。个性需求释放得越充分,市场交易就越活跃,产业创新就越能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增强供需适配性,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投资于人”,释放的不仅是消费的潜力,更是经济社会的活力,这不仅可盘活存量资产,而且将筑牢中国经济的底气,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引领能力,真正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有机统一。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