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类信贷”和“城投伙伴”的帽子,一直戴在融资租赁行业身上,过往事实也确实如此,粗放的“售后回租”和“政信类通道业务”,推动了融资租赁行业的高速发展和资产累积,同时也出现了多重乱象,换来了今日行业的严监管,导致市场长期有人公开喊出“融资租赁不是产业金融”、“融资租赁转型难以成功”。
笔者认为,融资租赁本质上与产业金融有着密切联系,甚至就是产业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从概念认知来看,产业金融更强调“金融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即金融活动与特定产业的生产经营、产业链运作紧密绑定,例如围绕制造业的供应链金融、针对新能源产业的专项融资等,其核心是“嵌入产业场景”。而融资租赁的传统模式中,部分业务更侧重单纯“设备租赁”的交易形式,在早期发展阶段,一些机构可能更关注租赁物的合规性和融资功能实现,对产业上下游的渗透、与产业周期的匹配度体现不足,导致外界容易将其简单归为“类信贷”工具,而非深度服务产业的金融形态。
从业务模式来看,产业金融的关键在于“懂产业”——需要深入理解产业的技术特点、周期规律、风险逻辑,甚至参与产业资源的整合。而部分融资租赁业务在开展时,可能更依赖租赁物的抵押价值和承租人的信用资质,对产业本身的研究不够深入,例如在设备选型、残值管理、与产业升级的协同等方面参与度较低,使得业务呈现出“金融属性强、产业属性弱”的特点,进而与大众认知中“深度扎根产业”的产业金融形成差异。
究其原因,从对外经贸大学史燕平教授在《融资租赁原理与实务》一书中,可以看到融资租赁在我国发展初期,更多承担了补充企业设备融资渠道的功能,业务范围较广但产业聚焦度不足,覆盖的产业领域虽多,但在特定产业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如针对高端装备、医疗设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定制化方案)仍在逐步培育中。此后,又恰逢金租开闸后遇到了国家08年“四万亿”大潮,各家租赁在“规模至上”的投放狂潮中,无法静心产业深耕。相比之下,大众对产业金融的认知往往与“专业化、场景化、产业深耕”挂钩,当融资租赁尚未充分展现这些特征时,便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例如,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王军就曾指出,金融租赁公司整体稳中向好,但直租业务(该模式被认为更贴近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特征也比较突出,在产业研究、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实际上,随着行业转型,诸多融资租赁公司已不断践行着产业金融实质,例如,租赁行业资产规模首位的交银金租,直接租赁业务占比在2024年就已达到56.15%,大小不同的租赁公司也在聚焦特定产业深入研究产业需求,例如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租赁+设备维护+技术升级”的综合服务,为新能源产业配套“全生命周期租赁方案”等,这些都体现了“以金融赋能产业”的产业金融核心逻辑。因此,融资租赁的产业金融之路从无停歇,发展阶段的遗症无法割裂租赁回归产业的本源。
2025租赁业产融生态大会,特别设置了以“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智慧再造”为主题的产业圆桌,邀请到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龙创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高管,与头部租赁招银金租高管展开深度对话。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海博思创、远景能源、TCL光伏科技、国网租赁、华电租赁作为行业深度参与者,将重磅出席2025(首届)租赁业产融生态大会,共话绿色能源行业发展机遇,为产业注入实践与思想动能。
第一财经携手上海交易集团为融资租赁与新质产业,倾力搭建全生态产融圈层,利用主流价值之声,让公众市场重新发现“融资租赁”的内涵及价值。
受限于净资产规模,融资租赁SPV子公司往往面临外债额度不足的跨境融资困境,从而难以从境外获取资金购买飞机、船舶等高价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