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正经历一场深度重构,美国科技巨头们打破传统竞争边界,频频组成以算力和基建为纽带的战略联盟,该如何理解这一“合纵连横”?随着技术变革的浪潮重塑劳动力市场,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又将如何面对未来?
在近日于浙江杭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产业转型升级新动力”论坛上,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世界经济论坛执⾏董事、⾸席技术官马思远(Stephan Mergenthaler)。
马思远认为,科技巨头间的密切合作基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对人工智能的潜力抱有极高期待,另一方面,行业已经意识到需要通过战略合作才能应对目前在算力和部署上的诸多瓶颈。
而对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年轻人就业困境,他的态度则十分乐观。他表示,具备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思维和能力的年轻人将对企业有极强吸引力,而这些能力的发挥也将催生新的职业形态和价值。

第一财经:在人工智能驱动产业转型上,中国、欧盟和美国分别处于什么阶段,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马思远:我们的确能看到在不同地区在人工智能发展上的结构性差异。美国的重点明显聚焦于拓展大模型的能力边界,打造能在多领域超越人类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此外,基础设施参与者、模型开发者之间的协作日益紧密,业内也越发关注推动技术发展需要解决的能源瓶颈问题。
中国和亚洲的其他地区则更加强调这些能力的应用与推广,使其真正融入实际应用场景。欧洲有点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主权,致力于在主权管辖范围内构建技术能力与基础设施体系,另一方面也注重释放前沿人工智能模型和欧洲工业实力相耦合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如果要大规模地收割人工智能的红利,我们必须着眼全局,不仅要集中解决算力与能源需求上的瓶颈,还要在组织内部推动协作、共同理解并掌握这些科技的实际部署。我们已经看到这些技术在加速药物研发、提升供应链效率与可持续性上的巨大潜力,因此我认为全球携手合作将创造巨大价值。
第一财经:近来,OpenAI、英伟达和甲骨文等美国科技巨头之间出现“合纵连横”的趋势。这对全球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意味着什么?
马思远:我认为这背后反映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潜力抱有极高的期望,这种期待与目前算力和部署上的诸多瓶颈交织在一起。整个行业都意识到,围绕战略机遇展开合作能有效突破这些瓶颈。事实上,我们也正在目睹越来越多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这些合作可以促使大模型提供商更贴近真实的企业数据。
但与此同时,各方也在激烈竞争,由此形成了一种颇为有趣的、近乎“竞合”的状态,即合作与竞争并存。中国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也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动态关系。
第一财经:对于企业来说,拥抱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常见叙事。但在具体部署和应用上,企业如何制定针对性和策略性的产业升级路径?
马思远:要从两个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在政策或政府层面,我们可以预见优化整个价值链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人工智能可以驱动这一转型,但我们仍然需要不同领域的公司之间通力协作。因此,政策要营造有利的环境,既要推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普及人工智能技术,还要便于整个价值链的协同。
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那些错失过往技术浪潮的小型企业反而更容易借助人工智能重塑市场定位、实现加速增长。他们可以通过把智能体嵌入工作流程来弥补企业在资源规模上的不足。相较于拥有完善系统和流程的大公司,小企业更容易规模化地应用这些技术。
第一财经:就劳动力转型的问题来看,现在制造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变小了,另一方面,毕业生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您觉得未来的人才教育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马思远: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年轻毕业生更难找到工作,尤其当我们部署以智能体为主的工作流程时,你似乎只需要经验丰富的监督者,入门级岗位将变得冗余。但与此同时,许多公司表态称,他们只招聘应届毕业生,那些25岁以下、天生具备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思考和工作的新生代。
所以,我个人对此持乐观态度,因为具备全新思维模式并且善于将其进行创造性应用的新一代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的能力对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教育无须变革,也不意味着雇主就不应重视现有员工队伍的技能重塑与提升。
我认为“年轻毕业生毫无前途”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词,因为上述能力的发挥将孕育出新的职业形态和职业价值,就像欧洲之前也未曾预见“创作者经济”的兴起。随着这些能力的发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类似的新兴职业。
第一财经:对于以知识驱动的白领工作来说呢?最近亚马逊和美国零售巨头塔吉特等都在大规模裁员,那么白领工作的未来是什么,人们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马思远: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确实对人员配置水平和资源需求产生了影响,一些早期效应已初现端倪。你提到的这些结构调整举措,实际上需要企业和政策层面共同发力,并通过提供配套支持与教育资源配置来实现转型中的劳动力再培训与技能提升。
但与此同时,许多国家正面临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例如在欧洲、亚洲乃至中国,人口结构趋势将导致技术劳动力短缺日益加剧,这可以被视为一种补偿机制。我确实认为,新技术将创造新的职业价值和职业机遇,关键在于支持劳动力向这一趋势发展。
贝索表示,2026年很可能成为两大技术深度融合的一年。
倪军表示,工业产业仍有庞大的人才需求,尤其需要具备基础科学知识和数字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英伟达与Palantir达成合作,推动AI实战化。
如何抓住AI浪潮、增加高阶PCB产能,正在成为行业的关键挑战。
MiniMax宣布:正式开源并上线MiniMax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