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点金
2026年,AI硬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力设备、有色金属这五大赛道在宏观周期与产业变革的共振中,展现出清晰的确定性投资逻辑。
从驱动因素看,这些行业在产业周期、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三个维度高度协同:有色金属处于“产能不足、需求扩张”的紧平衡阶段;电力设备迎来储能与新能源车的库存周期复苏;航空航天步入“十五五”战略投入期;生物医药处于创新药出海与CXO业绩拐点的共振期;AI硬件则处于技术扩散与商业化落地的爆发期。
政策面上,“十五五”规划对国防、新能源与科技创新的持续支持,为行业构筑了坚实底线。
技术层面,AI算力芯片国产化、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量产、ADC/小核酸药物迭代、商业航天应用爆发等突破,持续打开行业成长空间。
长期而言,这五大赛道不仅具备年度配置价值,更是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载体。它们既承载“硬科技自主可控”的战略使命,又契合“绿色转型”与“民生改善”的长期需求,有望在产业升级与全球竞争背景下持续释放价值,为理性投资者带来可持续的长期回报。
宏观慧眼
我们需从规划引导、要素配置、创新协同、政策优化四个层面构建支撑体系:
首先,要强化顶层规划与不同区域间的对接。国家层面应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不同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如东部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中西部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东北聚焦智能制造、农业科技;同时推动区域间规划对接,如长三角与皖北、苏北的产业协同规划,粤港澳与北部湾的新能源产业链规划,避免各自为政。
其次,要完善要素市场化与跨区域流动机制。在人才方面,可以大力推行东部高校与中西部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给予中西部引才补贴、住房保障等政策;在技术方面,建设跨区域技术交易平台,在数据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试点“东数西算”扩容,让中西部算力资源对接东部数据需求。
再次,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探索建立“东部科创中心+中西部分中心”的协同创新模式,如上海张江实验室在成都、西安设立分中心,推动技术研发与本地产业结合;加大对中西部创新的投入,支持建设区域性科研平台。
最后,要推行差异化政策,为不同区域精准赋能。例如针对资源型地区,可以推出“新能源替代+传统产业改造”专项贷款;对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给予产学研合作税收的优惠;对边境地区,支持“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试点等等。同时,可以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及时调整优化,从而确保政策与区域需求适配。
消费新声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白酒行业这“十年最差”的成绩单?
首先,整体消费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冲击了白酒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都开始更加追求性价比的消费场所,家庭聚餐也更加朴实。其次,年轻人饮酒需求变化引发市场变革。
白酒企业需要尽快拥抱市场的变化。从长期来看,白酒企业必须充分认清现实,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主动拥抱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真正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一方面,企业需要重新定义目标消费群体,不再局限于中老年和政商务人群,而应积极开拓家庭消费、年轻消费、女性消费等新场景。产品层面,应加大低度化、健康化、时尚化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出更适合日常饮用、口感更柔和、包装更现代的白酒新品。
另一方面,营销模式亟需革新,从过去的“渠道驱动”转向“消费者驱动”,利用社交媒体、直播电商、内容营销等数字化手段,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例如,通过跨界联名、IP合作、线下体验店等方式,提升品牌活力和互动性。
科技新知
https://www.yicai.com/news/102915647.html
人形机器人技术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现实应用,正在成为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
这个发展态势显然得益于技术、政策和需求的三力合一的推动。
各类相关技术发展迅猛,逐渐成熟,而AI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更是如虎添翼。它使得机器人从过去需要“点到点施教”的笨拙机器,升级为能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并执行任务的智能体。同时硬件成本在持续下降,使得量产和价格亲民成为可能。
在需求视角,养儿防老早已成为新一代老年人的奢望,因此用家用人形机器人照顾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心灵,就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且这一代人的购买能力比上一代强,消费理念更加时尚。而追求情绪价值和时尚消费的年轻消费群体也在热烈拥抱人形机器人。
在政策层面,政府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纳入工作范畴,从国家层面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