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把握RCEP新机遇,海南自贸港再制造潜力巨大

第一财经 2025-11-23 20:38:22 听新闻

作者:闵森    责编:任绍敏

将海南自贸港政策、RCEP规则与国内设备更新行动相结合的新业态模式,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刻变革、绿色循环经济方兴未艾的当下,如何依托国际规则与国内政策,培育外贸新动能,已成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课题。 吗,根据官方部署,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标志着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将迎来历史性一跃。

在此关键时点,一种将海南自贸港政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与国内设备更新行动相结合的新业态模式,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该模式旨在利用海南“境内关外”的特殊优势,发展保税再制造与保税维修业务,并巧妙结合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开辟一条通向国际市场的新路径。

新业态的闭环逻辑:政策叠加催生贸易新动能

这一创新业务模式的核心逻辑,在于构建一个“政策驱动、内外联动、价值提升”的贸易闭环。

首先,海南自贸港提供了理想的政策与物理空间。在海南的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可以享受零关税或低关税进口国外废旧或闲置的高价值零部件(如飞机发动机、重型机械变速箱等),利用先进的再制造技术使其恢复甚至超越原有性能。同时,国内设备更新行动中产生的大量淘汰设备,也可以集中到海南进行绿色循环利用。海南自贸港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减按15%征收)、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等政策,为再制造产业聚集提供了强有力的成本优势。

其次,RCEP规则为再制造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出口市场。RCEP引入了重要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即来自RCEP任何成员国的价值成分都可以被累计计算。当一款在海南经过再制造的产品,其包含的RCEP区域内价值成分累计超过40%,即可被视为RCEP原产货物,在出口至其他成员国时享受优惠关税。这为“海南再制造”产品销往东盟、日韩等市场铺平了道路。

再者,融资租赁模式为市场开拓提供了灵活性。针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客户资金紧张但需求旺盛的情况,以及国内部分淘汰设备在国有资产处置上存在的评估难题,单纯的销售模式可能受阻。此时,以融资租赁(如直接租赁、回购租赁)方式代替直接出口,将设备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能分离,允许客户“先租后买”,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既能满足境外客户的设备使用需求,也能帮助国内资产盘活价值,实现共赢。

海南的优势与产业基础

海南自贸港并非凭空构想这一蓝图,而是基于其独一无二的制度设计和已奠定的产业基础。

一是无可比拟的税收优势。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商品数量在封关后将显著增加,覆盖约74%的商品税目,对于再制造业务至关重要的进口旧件、零部件,企业可免征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极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封关运作后,税收优惠将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在海南实质性运营的企业(负面清单外)均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这对外资和相关高技术人才构成了强大吸引力。

二是明确的再制造产业规划。2022年发布的《海南省“十四五”再制造产业培育发展工作方案》已明确“3+2”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培育船舶(游艇)及海工装备、航空器材、电子信息设备再制造,探索汽车零部件、高端医疗器械再制造。该方案还提出探索“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和“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并致力于构建逆向物流体系,为再制造产业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政策保障。

三是保税维修与再制造试点政策的突破。过去,我国对旧机电产品进口管制严格。近年来,政策壁垒正被打破。上海自贸区已成功完成全国首单再制造发动机进口试点。作为先行先试地区,海南同样被赋予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的权限。这意味着,海南可以合规地将境外待再制造的旧件“引进来”,经过高水平的“再制造”,最终“走出去”,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循环。

RCEP的机遇与挑战:在变局中开新局

RCEP的生效为区域贸易注入了强大活力。2024年,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指日可待。然而,美国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为这一区域带来了不确定性,也恰恰凸显了海南新业态的战略价值。

机遇在于:一是市场多元化:通过深耕RCEP市场,中国企业可以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分散贸易风险。二是产业链重构:RCEP累积规则鼓励企业在区域内优化布局。海南可以定位为高附加值再制造中心,从东盟进口初级原料或旧件,加工后出口高价值成品,提升中国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三是绿色规则红利: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利用RCEP规则推广再制造产品,不仅能获得关税优惠,还能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挑战与应对在于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外部压力。美国对部分东盟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其开放市场、提高原产地标准,增加了这些国家出口的合规成本。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通过海南进行再制造并利用RCEP规则出口,产品因其区域价值成分高,能更好地满足原产地要求,可以有效规避某些针对“转口贸易”的高额关税。例如,针对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产业需求,出口再制造的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设备,将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前景与建议: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尽管前景广阔,但保税再制造与维修这一新业态的成熟发展,仍需克服一系列挑战,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第一,急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再制造产品的性能与安全是市场的生命线。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领域,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覆盖再制造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的国家标准乃至国际互认标准,以消除用户疑虑,建立市场信任。

第二,破解国有资产管理的难题。国内设备更新淘汰的大量设备,尤其涉及国有资产时,其产权界定、价值评估和处置流程较为复杂。建议探索创新性的资产盘活模式,例如,由专业的再制造企业、金融机构与资产所有方合作,通过融资租赁等工具设计合规可行的交易结构,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实现其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第三,提升海关监管与服务的协同性。旧机电产品的进口涉及装运前检验、自动进口许可证、海关审价等多个环节,专业性极强。海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针对保税再制造业务的监管细则,在有效监管的同时,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通关效率,为企业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营商环境。

总而言之,海南自贸港开展保税再制造与维修,并将其与RCEP规则和设备更新政策相结合,绝非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它顺应了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全球发展大势,精准利用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与“中国再造”提供了新的实践方案。

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优化和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海南有望崛起为亚太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再制造产业高地,这不仅将为海南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中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贸环境中,探索出一条通过制度型开放实现合作共赢的坚实路径。

(作者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