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锂电赛道再现签约大单。龙蟠科技(603906)日前公告其子公司与楚能新能源子公司签署《<生产材料采购合作协议>之补充协议二》,将2025年至2030年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供货量从此前约定的15万吨提升至130万吨,总销售金额预计超过450亿元。
下游需求提振与连续涨价是背后重要推手。近月来,磷酸铁锂价格悄然回暖,已较10月初价格上涨两成左右。终端市场,锂电的两大核心引擎——新能源汽车旺季快速增长,储能市场供需两旺。据SMM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动力电芯累计产量达861.04GWh,同比增长45.6%;储能电芯产量355.1GWh,同比增长57.5%。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锂业分析师郑晓强分析称,国内储能走强主要由于储能项目利润率空间打开,海外则是因欧美政策及当地基础电网设施老化带动。
东吴证券预计,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排产、销量高增的带动下,锂电整体需求今年有望同比增长约40%,2026年有望继续保持25%以上增速。
“金属在能源转型时代至关重要。若要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全球能源转型所需金属将达48亿吨。”彭博新能源财经金属和矿业研究员徐鹏日前表示,预计十年后风电、光伏金属需求将有所下降,电池金属需求将持续增长,锂、钴、镍、石墨等电池金属以及铜和稀土将是能源转型需求主力。
基于关键金属在时空分布上的错位特点,徐鹏认为这将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发展先机。
全球金属资源供需层面地理错配,资源供给集中在澳大利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区域,主要需求方中国、欧美等资源相对匮乏;另外,例如锌矿等金属从发现矿山到进行开采往往需要5-10年不等的时间,导致供需也存在周期性不匹配问题。
徐鹏表示,由于中国提前启动需求市场并配套产能建设,中国企业将在匹配未来需求增长上抢占先机。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前瞻性的海外投资合作,在全球资源布局中占得先发优势,其锂资源整体供给已经接近全球最大供应国澳大利亚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青海盐湖、四川锂辉石矿、江西云母矿等资源开发利用,预计到2029年中国将取代澳大利亚成为全球最大的锂资源供应国。此外,中国在电池金属矿产加工和精炼领域的领先工艺优势,也能确保其将资源快速高效转化为能源转型所需产能。
不过,当前下游技术快速迭代、价格剧烈波动两大不确定性仍长期困扰行业,影响企业经营。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过去几年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带动原材料碳酸锂需求增加的同时,直接挤压镍、钴、氢氧化锂等需求空间,导致相关金属价格波动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刚果(金)、印度尼西亚等资源国采取产能干预政策稳定钴、镍等金属价格,进一步影响到市场供需格局。
对此,徐鹏建议中国企业采取产业链一体化手段打造行业韧性。通过上下游整合,平衡金属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同时也让上游企业更敏锐洞察下游技术变化,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以产品多元化布局对冲技术迭代风险。
第一财经记者关注到,近期磷酸铁锂赛道下游电池厂商纷纷“长单锁货”。今年6月,亿纬锂能海外子公司Eve Energy与龙蟠科技孙公司锂源(亚太)签署15.2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供应协议;9月,宁德时代(300750.SZ)也与锂源(亚太)签约,其海外工厂将自明年二季度至2031年间采购15.7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总交易额超60亿元。
近日,锂盐巨头盛新锂能(002240.SZ)最新公告称,与华友控股集团签署锂盐产品合作框架协议,约定自2026年至2030年供应22.14万吨锂盐,以当时期货价格计算,协议金额近2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