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安永:A股和香港市场IPO筹资额占全球1/3

第一财经 2025-11-27 19:46:14

作者:一财区域    责编:胥会云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港交所、上交所融资额分列全球交易所第一、第五

安永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和香港IPO活动在全球呈现增长态势,A股和香港市场今年全年IPO数量占全球市场总量的16%,筹资额占全球市场总量的33%。

11月27日,安永发布2025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回顾及展望》报告。报告预计,香港交易所以全年360亿美元融资额跃居全球交易所榜首。上海证券交易所则以110亿美元位列全球交易所第五,较去年上升一位。

同时,中国企业在全球十大IPO中占据五席,数量较2024年有所增长,所属行业分布于汽车、矿业、能源及先进制造。

A股三成IPO来自汽车行业

2025年,A股IPO市场实现温和增长,筹资规模较去年明显提升。截至2025年11月26日,A股市场共有97家企业首发上市,筹资额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

同时,2025年,IPO平均筹资额相较于2024年上升至10.31亿人民币,同比上升53%。得益于超大型IPO带动,百亿IPO筹资额占比大幅攀升。

从行业结构看,2025年,工业、科技和材料行业在IPO数量方面位列前三,合计占全年IPO总量的86%;在筹资额方面,工业、科技和能源行业位居前三,共占全年总筹资额的78%。其中,2025年IPO中,有三成左右的企业属于汽车行业上下游企业,如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系统的企业。

而从区域来看,江苏、广东、浙江、上海IPO数量分列前四名,山东、安徽并列第五,共占IPO总宗数近74%。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IPO筹资额分列前五,占总筹资额的71%。

报告显示,科技创新成为今年申报企业的显著核心特征。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表示,过去五年,A股IPO市场完成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的转型。在经历2021年高位运行后,市场通过阶段性调整实现了结构优化,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今年,A股IPO的新股发行数量与融资规模均同比增长,但其核心已从过去的数量驱动,全面转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导向、以制度包容性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内地企业主导香港IPO市场

2025年,港股IPO市场迎来强势复苏,IPO筹资额时隔四年再度突破2000亿港元,重回近五年第二高峰。

报告称,大型IPO项目上市成为推动港股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来自内地的A+H及A拆H企业贡献突出,全年预计超过20家A股公司在港首发上市,合计募资超过1700亿港元。

2025年,内地企业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总量的88.5%和83.5%,继续主导香港IPO市场。截至11月26日,超170家A股上市企业或A股企业拆分其子公司公布赴港上市,其中19家公司已登陆港交所。活跃申报企业中,已有90家A股上市企业即将赴港上市。

从行业结构来看,新消费与硬科技成为推动港股上市活动的“双引擎”。2025年,新式茶饮与小家电等新消费领域企业纷纷在港上市,零售和消费的IPO数量处于第一位。同时,A+H龙头企业上市推高工业行业(含先进制造业)IPO筹资额列行业第一。

安永大中华区财务会计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刘国华表示,当前,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已进入互补发展阶段。上半年国际资本持续涌入香港市场,南下资金加速流入,推动港股投资者结构从“外资主导”转向“内外资双轮驱动”。虽然面临阶段性震荡,但港股整体呈现上行趋势,并在龙头企业、市场政策、外部环境多重作用下实现规模增长与结构升级。

2026年IPO“新常态”化发行

报告称,2026年IPO发行逐步恢复常态,但并非简单回归以往的高速扩容,而是在市场承受能力范围内的有节奏“新常态”化发行。宏观环境、市场资金和拟上市企业质量是影响IPO发行节奏的重要因素。

其中,A股逐步恢复常态化发行,在“稳节奏、提质量、优结构”的框架下持续推进。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活跃申报企业中主要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项目。

港股IPO市场方面,2026年预计将保持热度,但增长节奏趋于稳健,呈现结构性深化特征。在上市主体方面,A+H模式预计持续火热,同时中概股回归与特专科技公司将共同构成重要的上市来源。港交所持续推进上市制度优化,进一步加强香港证券市场的整体效率及竞争力。南向资金预计保持稳定净流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