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十大公司 三季报落幕 十大最赚钱公司揭晓
行业情况
主力动向
===本文阅读===
三季报落幕 十大最赚钱公司揭晓
上市公司2011年三季报披露工作落下帷幕。上市公司1至9月整体经营业绩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同比增长近两成。不过,第三季度业绩则出现了环比下滑,为近三年来首次。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截至10月31日,沪深两市2304家上市公司通过三季报或上市公告书等方式披露了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其中可比公司1至9月共实现营业收入15.9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94%;创造净利润14870.59亿元,同比增长18.76%,但较之半年报22.35%的增幅水平则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2304家公司中共有2090家前三季实现盈利,其中1343家业绩同比增长,86家扭亏,另有214家公司亏损,占整体比重的9.29%。上证50成份股公司前三季净利润达到9285.44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盈利总额的62.33%。
与之相对比,中小板、创业板公司1至9月整体净利润分别为729.56亿元和142.88亿元,同比增幅14.84%和16.68%,均低于整体业绩增幅。
今年1至9月每股收益达到1元的上市公司共121家,其中超过2元包括佰利联、恒逸石化、洋河股份等14家公司,贵州茅台更是以6.33元的每股收益位列两市首位。
从单季来看,可比样本公司今年前三季单季盈利额分别为4774.07亿元、5109.65亿元和4796.19亿元,即第三季度业绩环比下降6.13%,而同样是在第三季度,前一次环比业绩出现下滑则要追溯到2008年。
行业方面,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有色金属、建筑建材、食品饮料、金融服务等行业内公司前三季整体业绩同比增长显著,而交通运输、黑色金属、公用事业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则出现下滑,其中以水上运输、钢铁、电力等细分行业降幅最为明显。(上海证券报)
超六成公司全年业绩预喜 信息行业或迎爆发性增长
随着三季度报披露落幕,上市公司2011年全年业绩概貌也基本成型。据统计,截至10月29日,已预告全年业绩的上市公司中超六成预喜。记者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从整体看,在今年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四季度业绩或延续三季度疲态,不过,信息服务和信息设备行业预计将实现爆发性增长。
据统计,截至10月29日,沪深两市共有751家公司发布全年业绩预告,其中478家公司预喜(包括预增、扭亏和略增),占全部预告公司总家数的63.65%;其中预增幅度超50%的有公司有139家,占预喜公司的20%;预增幅度超100%的公司有41家,占预喜公司的5.9%。
作为各行业的领先企业,上市公司群体较好地体现并预示着国内整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前景。若从预喜公司家数量来看,大多数公司全年业绩增长依然可期,但从单季环比预期表现来看,四季度并不乐观。
记者将所有已发布全年预告的上市公司业绩按申万行业口径统计后发现,以已发布全年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剔除金融地产)为基准,上市公司四季度将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58.44亿元,环比下降36.41%,同比下降40.31%。
分析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的表现,或更有助于把握趋势。按照上述同样统计口径,可比样本的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08.71亿元、279.21亿元和249.14亿元,据此计算,样本上市公司二、三、四季度的环比增速分别为增长33.78%、下降10.77%和下降36.41%。
尽管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四季度业绩不容乐观;但若结合经济周期、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及行业周期,深入分析各行业的四季度预期,投资者可以感到"宽慰"。
具体来看,较好代表着投资水平和消费能力的行业,如采掘、交运设备和运输、房地产、建筑建材和商业贸易等10个行业,四季度增长预期远好于整体预期(环比下降36.41%),如采掘行业仅环比下降0.27%、纺织服装环比下降8.9%、交通运输环比下降5.19%、房地产环比下降3.74%。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商业贸易行业则一改颓势,预计四季度环比增长5.6%,而其二、三季度分别为环比下降10.70%和下降24.56%;此外,公司业绩和股价表现在三季度均可圈可点的农林牧渔行业,随着肉类等产品价格的下降,CPI迎来拐点,预计四季度增速将环比下降30.16%,而其二、三季度的环比增速分别增长58.89%和增长56.53%。
有市场观察人士就此表示,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变化透露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已在经济实际运行中有所体现;再综合CPI、PMI、就业、去库存化等经济重要指标来看,整体经济或将在明年初探底回升。
历史进程表明,每一轮新的经济景气都是以新产业、新技术的崛起并通过结构调整而实现的,观察各行业的四季度预期,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四季度业绩预期正体现着这句话。
总览各行业的四季度预期,除了消费领域的回暖,另一个最大的亮点是,虽然23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仅有三个行业预计四季度环比增长,而其中除了商业贸易行业5.6%,代表着七大战略新兴行业之"新兴信息产业"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设备行业,分别预计四季度环比增长75%和47.77%(三季度分别为环比下降1.22%和下降12.13%),在今年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始终保持着远高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并将迎来爆发性增长。与此相呼应的是,信息大行业也是先知先觉的机构在三季度大幅加仓的重点行业。(上海证券报)
97%中小板公司实现盈利 机构"结伴"收集筹码
中小板上市公司通常被认为成长性优良,业绩增速也领先于主板和创业板。依据上证报资讯显示,截至10月30日,共有621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公布了2011年度三季报,前三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728.8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34.66亿元增长14.84%,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621家公司平均每家公司前三季度累计实现盈利1.17亿元,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02亿元。
602家实现盈利
49家净利润翻番
统计数据显示,621家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共有601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接近97%,446家公司实现业绩同比上涨,占比达71.82%。其中业绩同比增长超过100%的公司共有49家,业绩同比增长超过50%的公司共有133家,分别占比7.89%和21.42%。
美欣达1至9月净利润同比增长3787.73%,成为业绩涨幅最为迅猛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奥达纺织土地使用权收储获得大量补偿金额;补偿款在报告期内确认,因此产生的大量非经常性损益。
依据每股收益来看,佰利联、洋河股份和东方园林分别为4.32元、3.24元和2.29元占据前三席。其中,佰利联为无机精细化工企业,洋河股份为制酒行业,东方园林所属园林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受紧缩的金融环境影响,今年中小板公司财务费用出现普遍性的增长;共计299家公司前三季度累计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有所上涨。
股东进出频繁
机构"结伴"入驻
除去2011年三季度实现上市的中小板公司之外,共有356家公司股东总户数较6月底有所减少。其中,股东总户数缩水50%以上的公司共有3家,分别是豪迈科技、海能达和索菲亚,其筹码锁定程度较6月底大幅加强。
豪迈科技三季度末的股东总户数为6275户,较6月底的20393户大幅降低。三季度末豪迈科技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均被机构占据;其中有7家公募基金、2家社保和1家险资。银华基金旗下银华优质增长和银华富裕主题分别以424.95万股和334.83万股的持股数占据第一大和第二大流通股股东的席位。值得注意的是,银华基金并未在豪迈科技网下配售时获得配额,其所持所有股份均为二级市场收集。除银华基金之外,海富通、华安、泰达、信诚等基金都有驻扎豪迈科技。
另外有三家公司筹码集中度较6月底更为松散;它们是彩虹精化、中南重工和凯撒股份。
受"巨额订单"事件影响,彩虹精化筹码越发分散;从6月末12319户的股东总户数增加至9月末的28748户。因其巨额订单悉数取消,股价在复牌后一路暴跌缩水近半,继大量机构在其停牌前"出逃"之后,唯一留守的机构上海证券也于三季度无奈撤离;三季报显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的所有新进股东均为自然人。(上海证券报)
ST一族"冰火两重天" 九公司或面临三连亏"生死考"
根据交易规则,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面临暂停上市的风险。随着三季报披露落下帷幕,在全年业绩大局初定的情况下,一些极可能连续三年亏损的ST公司浮出水面,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将面临"生死"考验。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2009、2010年连续两年亏损的28家ST公司中,截至10月30日已有15家在今年前三季度盈利,暂时摆脱了暂停上市的风险。其中,扣除4家已暂停上市的ST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继续亏损的ST公司仍然有9家。如果这9家公司第四季度仍无法"扭转乾坤",就将直接面临暂停上市的风险。
在这9家ST公司中,*ST金顶、*ST太化亏损最为严重,亏损金额都在1亿元以上,其中*ST金顶亏损2.07亿元;*ST轻骑、*ST昌九的亏损额也在5000万元以上;*ST建通、*ST吉药等5家公司亏损金额则在1000万元以内,尚有在第四季度通过自身努力扭亏为盈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ST中达、*ST昌九已预测2011年全年将续亏,如果年内无法通过重组实现盈利,均将面临暂停上市的风险。不过,这两家公司近半年来股价走势强劲,远远强于大盘。支撑两家公司股价的正是重组预期。
*ST轻骑今年前三季度亏损,但几经波折后,公司的重组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背靠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ST轻骑应该说已经摆脱了暂停上市的风险。
在重组道路上最为悲情的当属*ST通葡和*ST吉药。截至目前,*ST通葡多次重组都以失败告终。
背靠地方国资委的*ST松辽、*ST太化似乎对重组并不太着急。ST松辽更换大股东后,亏损程度大大减弱,今年前三季度仅亏损273万元。如果第四季度公司扭亏为盈,2011年实现盈利暂度危机之后,后续重组的时间十分充裕。
*ST太化的情形则没有*ST松辽那么从容,2009、2010年两年均亏损2亿元以上,今年前三季度依然亏损1.26亿元。
连续两个年度亏损的*ST建通,其原控股股东北京卷石置业已将5005万股股份全部过户给廊坊市国土土地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仅亏损117.63万元,看来扭亏的难度并不大。
分析人士称,目前留给那些ST公司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突击重组已经变得不太现实。而且,近年来在IPO持续加速的情况下,优质资产上市渠道畅通,加上证监会颁布的并购重组新规自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借壳标准提高后几乎与IPO相同,借壳上市不再是"一步登天"的捷径。由此,ST公司通过借壳重组改善盈利能力的难度大大增加。不过,不排除上市公司通过政府补贴、变卖资产等非经常性损益的手段,实现报表上的突击盈利,从而暂时渡过危机。(上海证券报)
基金最青睐三行业 "先知先觉"潜伏文化传媒板块
A股上市公司2011年三季报披露工作今日完毕,其中最新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往往成为投资者一窥机构动向的最佳信息源。从上证报资讯的统计情况来看,今年三季度,按申万行业分类,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和有色金属是基金建仓或增持面最广的三大板块。
记者根据上证报资讯截至10月29日的相关数据,对机构在三季度建仓或增持的个股进行了全面梳理,统计结果显示,在信息服务行业已披露三季报的121家上市公司中,获得基金增持或新进的公司有62家之多,成为市场上获基金买入面最广的板块。从其细分行业来看,传媒板块和软件板块成为基金主要的买入对象,涉及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三网融合等最近炙手可热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受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相关决议的刺激,近期文化传媒类个股迎来一波凌厉涨势,而基金在三季度即已全面杀入,凭借其灵敏的"嗅觉"占得先机。其中,华谊兄弟成为这个板块中在三季度被基金增持股数最多的上市公司,以基金整体衡量,其持股规模从二季度末的3133万股飙升至三季度末的6217万股,增持比例接近一倍。如,在半年报中还不见身影的景顺长城和华宝兴业旗下产品在三季度成为基金增持该股的主力,前者旗下两只基金--内需增长与内需增长贰号至三季度末已分别持有512万股与807万股,合计增持规模超过1300万股,而华宝兴业也在三季度末共持有971万股,成为其第四大流通股东。此外,中视传媒、中南传媒、乐视网等也是基金在三季度增持幅度较大的公司,而数码视讯、省广股份和光线传媒等则成为机构建仓的主要标的。
相比于基金对传媒板块的"先知先觉",软件类个股在三季度获增持则完全在意料之中。超图软件、拓尔思、立思辰等个股均在三季度获得基金较大幅度的增持。比较典型的是今年六月份上市的拓尔思,其在二季度末仅有银华基金一家"捧场",但至三季度末则又有6家机构跻身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电子元器件是另一个在三季度获基金大举买入的板块。数据显示,在该行业112家已披露三季报的上市公司中,有60家在期间内获得基金的增持或建仓,占比亦超过50%。其中,触摸屏和连接器等细分行业的相关个股获得增持的比例较高。如,因中低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增而颇被分析师看好的超声电子,其中的机构股东在三季度"大换班",4家退出,5家新进,而基金的整体持股规模则由二季度末的2892万股上升至三季度末的4499万股,基金的整体增持幅度超过50%。
此外,有色金属也是在三季度得到基金买入较多的板块。根据上证报资讯的统计,基金在三季度新进/买入该板块77家上市公司中的35家,占比达45.45%,其中最为"抢手"的要数黄金概念类个股。今年7-8月份黄金价格大幅上扬,带动A股市场上黄金类个股走强,其中增持幅度最大的要数紫金矿业。统计数据显示,基金对该股的仓位由二季度末的7348万股上升至三季度末的2.3亿股,除原有的2只指数基金在期间大幅增持外,另有2只基金在三季度新进,合计持股逾1.1亿股。(上海证券报)
15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净利近6900亿元
三季报披露已接近尾声,从已披露数据看,在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普遍出现下滑的背景下,上市银行无论是营业收入、净利润还是增长率,都再一次做到"鹤立鸡群"。
增速高于其他上市公司
据记者粗略统计,已公布三季报的15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近6900亿元,同比增长约31.6%,有12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超过30%,其中,民生银行以64.42%的净利润增幅居首,增幅最小的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也超过22%。
相形之下,其他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情况逊色不少。据深圳证券信息公司数据中心统计,截至10月28日,沪深两市已披露三季报的1917家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18%,超过三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在有可比数据的1851家公司中,第三季平均营业收入环比二季度增长1.59%,净利润环比减少6.59%。
银行的"旱涝保收"
净息差再度成为带动银行业绩创出佳绩的主要推动力。统计显示,15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收入总额达到1.29万亿元,占到营业总收入的78.9%,其中,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的75.7%,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总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
在诸多银行业内人士看来,加息通道下,银行的资金成本不会同步上升,贷款收益却会有明显增长。加上在信贷紧缩背景下,银行议价能力提升,利率从货币宽松时代的下浮转为大幅上浮,使得银行净息差收入明显增长。
此间业内专家指出,在信贷紧缩背景下,银行主动调整经营结构,大力挖掘小微企业等高定价客户,是部分银行息差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规定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护格局,使得银行享受了隐性的巨额"特许利润"。
这也是近年来即便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企业利润普遍下滑而银行依然能"独善其身"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在业绩普遍飘红的2007年,还是在一片惨淡愁云下的2008年,抑或是在业绩表现相对平稳的2009年、2010年,上市银行始终都能做到"旱涝保收"。
值得注意的是,已披露的三季报表明,有超百家上市公司三季度财务费用过亿元,一些企业由于融资成本提升、利息支出大幅增加导致业绩下滑、亏损面扩大。(东方早报)
北交所全面进入“920”代码时代。
有386家深市上市公司披露中期分红,合计分红886.07亿元,同比增加49.51%。
联交所《企业管治守则》及《上市规则》的修订历程展现了近20年监管重点从基础合规框架构建逐步转向治理效能提升、风险前瞻管理、多元包容文化塑造以及长期可持续价值创造的深层次要求。
2024年度上市公司分红意识不断增强,用“真金白银”积极回报投资者。
不仅控制权转让受挫,*ST华嵘的部分股权还出现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