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朗诗密码:绿色科技DNA开拓十年成长路

第一财经日报 2011-12-23 01:10:00

责编:群硕系统

在这个地产江湖颇显萧瑟的寒冬,朗诗集团董事长、总裁田明看到近期公司令人欣慰的销售数据时,不禁忆及十年前自己毅然从政府机关离职“下海”的那份坚定信念——不计成败,去尝试!

江湖夜雨十年灯。

在这个地产江湖颇显萧瑟的寒冬,朗诗集团董事长、总裁田明看到近期公司令人欣慰的销售数据时,不禁忆及十年前自己毅然从政府机关离职“下海”的那份坚定信念——不计成败,去尝试!

时近2011年岁末,朗诗在绍兴、武汉、无锡的三个纯新盘逆市热销的景象与房地产行业整体黯然沉寂的格局似乎也形成了鲜明反差。

“我其实喜欢熊市,朗诗是个后起的企业,如果在一切顺风顺水的行业里面,我们追赶别人是很困难的,强者很强,”田明表示,“但是,每次到了行业调整的时候,超越的机会就会多一点,弯道超越。”

绿色探索

十年,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行业中,朗诗从一个资本金只有1000万的企业,逐步实现“弯道超越”,资产规模达到百亿元,其成长密码是另辟蹊径——以绿色科技引领创新之路、致力于差异化经营。

“朗诗自身的成功首先要归于老天帮忙。”田明说,“如果把中国从80年代到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曲线画出来,算算我们是哪一年进去的,可以看到正好是一个向上的曲线,这个点子踩得好。”

2001年,不惑之年的田明下海创业,彼时正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的黄金季节。然而,繁华景象与浮躁心态充斥着整个行业,“圈地”、“圈钱”也成为诸多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经典模式。

在这样浮躁的行业氛围中,朗诗完成首个项目开发之后,却开始思考如何成长为“百年老店”。2004年,朗诗骨干们在南京召开的一场会议,成为企业迈向绿色科技研发、不断探索创新的重要转折点。

此前,田明曾到北京参观,对锋尚开发的“恒温恒湿恒氧”住宅项目非常感兴趣,也希望朗诗能够研发高舒适度、绿色节能产品,致力于差异化经营之路。

“当时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包括很多董事们、股东们,他们觉得朗诗去冒这个险没有必要,就赚点钱吧,他们都没有考虑未来公司长远发展需要去走什么道路。”朗诗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谢远建回忆道,当时会议开得很激烈,但支持朗诗研发绿色产品的寥寥无几。

“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他(田明)就一直在抽烟。讨论时大家分歧很大。”忆及当年那场会议时,朗诗上海区域公司总经理周勤对田明的决断力很是钦佩,他说,“老板最后说就这样,然后大家就一起去做了。”

“当年朗诗提出把地源热泵系统和混凝土顶棚辐射系统相结合,真是无知者无畏,我们觉得这两个合在一起特别好,一个需要柔和的、源源不断的热量提供,而另一个正好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这样供需之间就很好地结合。”谢远建表示,这种创新在当时却是困难重重,因为这种技术的累加运用不是1+1+1,而是呈几何级数在增加。

在首个绿色住宅项目“南京国际街区”获得成功的基础上,自2006年起,朗诗相继进入无锡、杭州、苏州、常州、上海、绍兴、武汉、成都等城市,绿色足迹逐渐走向全国。

多年来,朗诗开发的这些绿色科技住宅均是被动节能率达65%以上的节能建筑;全部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供应方式,项目综合节能率达到80%;同时,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均控制在人体最舒适的感受区间。

绿色耕耘

从最初的“领跑科技地产”到如今的“领跑绿色科技地产”,朗诗的价值观在不断成熟,却初衷未改。

对此,田明表示,企业愿景来自于价值观,它的形成是一个日益完善的过程。“从科技到绿色科技,既是一种强调,更是飞跃。”

伴随着国内外环境和政策的变化,朗诗在产品打造过程中深入挖掘其市场价值的时候,也逐步认识到“绿色”可以作为企业战略来持续进行。

致力于绿色科技住宅这一领域的朗诗,选择了将产品更细分化——从市场角度规划四条产品线,而在技术角度则实现持续升级。

从以“绿色人居”为核心诉求的、运转成熟的一代科技产品,到更加绿色、更加舒适健康和贴近自然的第二代产品“1.5升房”,再到正在研发中的更前瞻的“帕多瓦住宅”,朗诗的每个细分产品系列,都希望满足于消费者对科技运用不同程度的需求,同时也向消费者彰显着“绿色”价值的可持续。

在市场角度,朗诗的多条产品线则分别针对首次置业的中高端人群、改善型置业人群、多次改善以及别墅需求人群,并且在科技参数配置上也略有差异,以保证目标人群均能获取所需。

“我们在前进过程中,只是在不断地做着我们认为很普通的一件件事,但一直堆积下来以后,就到了一定的高度。”谢远建表示,“当年很多我们仰望的企业现在都在后边了,可能它们大量的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全浪费掉了,没有更有效地进步,对比起来变化真的很大。”

在谈及朗诗的“绿色”战略提升与强化时,朗诗集团首席绿色建筑规划师郭咏海对自己的职位颇为感触。

“我这个职位是在2009年底设立的,在那之前我工作变化比较多,刚来到时我只是个设计总监,后来去负责集团的营销,接着去负责研发之类的工作,”郭咏海称,“直到后来,集团设立这样一个岗位,也是从集团管理的层面去强化绿色战略,毕竟需要有效的人员对这一块负责,建立一个从产品到服务都能落实的体系。”

“在多年的绿色实践中,朗诗感受到绿色不仅是产品层面的概念,更是在绿色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从绿色规划、绿色采购、绿色营销、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等方面全方位、全流程运用,真正将绿色上升到战略层面去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田明称,“这有别于开发单个绿色项目的行为,也将逐步形成朗诗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创新

“我觉得朗诗是一个幸运儿,从成立到现在的十年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快速增长的市场给了我们创新的空间,市场有能力支持我们投入研发,资金有着落。”谢远建表示,“如果换了现在,若像当年那样做研发,会支持不下去,没有现金流来支撑经营者创新,这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在不断追求产品升级的同时,朗诗在研发资金投入上也下足了工夫,目前将不低于集团每年销售额的2%、绝对值不低于1亿元的资金用于研发。

这两年,宏观调控背景之下,朗诗减缓的是买地开发新盘的节奏,加快的则是推动研发体系建设的步伐——在上海设立科技公司并收购甲级设计院,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欧洲技术公司,在浙江建立长兴绿色建筑研发基地……朗诗未雨绸缪,开始思索在宏观调控带来的地产行业寒冬中如何积蓄自身能量。

当越来越多的地产商也开始涉足绿色地产领域,相关标准的缺失、绿色科技成本的控制也逐渐成为新的挑战。

“我们的战略设定是绿色的,但如何让它在很广的范围可以传播而且清晰有效,这是不太容易的事。”谢远建说,“这种清晰程度还有待清理,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对未来公司的发展、团队的建设会有很大的帮助。”

“房地产行业的冬天过去,万物会比较合理地生长,利润水平不会像从前一样,那种暴利时代永远过去了,”谢远建说,“在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下,又有相对理性的市场竞争,要求的真的是能力,在这些相关的基础之上,朗诗的问题非常多。”

在田明看来,如何寻求传统地产领域之外的更大发展空间,是朗诗在未来十年绿色创新征途中需要实现的新跨越。

未来十年,朗诗将致力于发展成为以绿色建筑科技等领域为特色,并逐步实现轻资产化的公司。“在房地产开发等传统业务之外,朗诗将进一步突出绿色建筑科研并进行产业化。”田明称。

“我现在也越来越深地理解,朗诗今后业务的发展不只是在地产这块,我们完全可以提供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朗诗集团科技公司总经理王昊表示,“如果未来朗诗不仅能够建造好的房子,还能带来好的设计、好的咨询,朗诗的服务能力就更加多样化。”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