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及其背后的大英帝国,往往被视为殖民主义的化身,过去一个世纪内,无论是来自外部的批判,还是帝国内部的自省,对于大英帝国的过去尤其是殖民历史,评价大多归于负面。然而,时下也流行“大反转”,对于大英帝国的褒贬标准也出现新的迹象。金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著作《帝国》就是其中之一。
回头反思,大英帝国的存在,对于人类以及世界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从我们习惯的思维来看,大概多数判断应该是不幸的,首先映入脑海的恐怕第一是那些旧时代的罪恶与血泪史。对于欧美来说,大英帝国首先应该被批判的是其支持奴隶制,据说在1850年之前,1000万左右被贩卖为奴的非洲人中,有300万人是乘坐英国的船只漂洋过海,甚至英国BBC的介绍之中也直接提及“英国的辉煌是建立在屠杀和掠夺之上”;对于中国人而言,由英国而来的鸦片战争以及此后的近代史的屈辱感令人至今挥之不去。
然而,尼尔·弗格森却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视角:或许全世界都得感谢大英帝国。回顾这个多雨而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全球称霸的历程,其成长的大背景在于全球化:从商品市场全球化开始,再到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体全球化、资本市场全球化,甚至战争全球化。
换言之,大英帝国的应运而生,或许是推进全球化最不坏的一种方式——如果仅从英国自身利益考虑出发,不仅帝国后期扩张的成本大于收益,甚至帝国的衰落也是为了抵御更邪恶的帝国而拖垮自身。
英国自然不是无私的,甚至他们对于世界的贡献或许也不是主动追求的结果。但是,在控诉殖民的罪恶之外,英国还带来了什么?弗格森认为,“当英国人统治一个国家,或者仅仅通过军事和金融力量影响当地政府时,他们也在有意识地传播着英国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比如英语、英式的土地使用期限制度、苏格兰和英格兰式的银行业、法律、新教、团队体育、政府权力有限的“守夜人”国家、 议会体制、自由的观念等。
从这些特征中,不难看出不少现代国家的基本特质。也正因此,对于英国的遗产,弗格森认为不仅仅关乎种族主义、种族歧视、仇外心理和相关的不容忍现象,他认为这些早在殖民主义出现之前就已存在;进一步看,英国的崛起带来的结果还有资本主义作为最优经济组织体系的胜利、北美和澳大利亚的英国化、英语的国际化、新教作为基督教一个分支的持续影响、议会体制的生存——不可否认,这些结果对于当代而言不乏积极效应。
阅读弗格森的《帝国》,尤其对于英国之外的第三世界人民来说,与过往我们习惯的历史的叙述方式背道而驰,可谓夹杂新奇、惊愕,甚至刚开始可能还有些不快的阅读体验。但是,随着弗格森论证的层层展开,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我们过去对于英国甚至世界历史的看法,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尼尔·弗格森,用流行的词来说是跨界:苏格兰人、牛津博士、哈佛教授、金融与历史、媒体与学界。弗格森的著作颇丰、涉猎广泛,《文明》、《顶级金融家》、《纸与铁》、《金钱交易》等可谓畅销书籍,他本人也在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和学院派学者不同,弗格森出镜率颇高,与媒体以及业界的互动频繁,也不乏奇思妙想,时下流行的“中美国”一词(Chimerica)就是由他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而来。
狭隘地看过去四百年的历史,几乎也可以看作日不落帝国的兴起与衰落史。不可否认,英国的崛起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影响力,也重新塑造了历史的形貌。如何理解大英帝国的过去,或许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正在崛起以及已经崛起帝国的未来。如何全面评价大英帝国的功过?这仍旧是一个复杂而没有定论的问题,很难有简单的答案,但是弗格森的著作也应该被视作多元化的一种努力,是对主流历史话语的一种有益补充。
美银:4月4日的非农数据才是真正决定4月市场走向的关键;日韩股市再遇“黑色星期一” 日经指数进入回调区间。
第一财经每日精选最热门大公司动态,点击「听新闻」,一键收听。
无论是王立军还是黄宁杰,对浔兴股份而言都已是匆匆“过客”,由施氏家族掌控的浔兴集团正在马不停蹄大举增持。
他用三十年时间把家居卖场生意做到巅峰,却只用了四年时间彻底消失于富豪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