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支持率与彻底改革不可兼得”的魔咒令整个欧洲在矛盾中徘徊。
卢森堡首相容克曾在2007年时一针见血:“我们都知道欧洲应当改革,以及应如何改革,但我们都不知道,改革了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当选。”
最醒目的前车之鉴莫过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2003年,施罗德政府推出名为“2010年议程”(Agenda 2010)的长期结构性改革计划,使德国避免陷入高社会福利支出导致的国债危机,亦重塑了德国经济竞争力。施罗德却付出了连任败选的代价。
施罗德“虽败犹荣”。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当选后的首次演讲中提出,希望从个人角度感谢施罗德。默克尔说:“由于他勇敢决断地实施‘2010年议程’,我们的社会系统才能够与新时代相适应。”
“德国在8年前的改革作出了榜样,证明只要横下一条心坚决实施改革,经济增长是可以预期的。”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利益的重新分配也需要规则,而德国在规则的制定方面正在起作用。”
历史阵痛之福
在德国生活,时而可以听到德国人对于“两德合并”后那段岁月的抱怨。需要融合将近1600万民主德国人口,近20年来,每年联邦德国还要转移大约500亿欧元给民主德国各州,这令当时的英语媒体给德国起了“欧洲病夫”的绰号。
尽管几乎没有外在助力的转型令德国人痛苦,但却带来了长远的积极影响,德国在当时就完成了目前欧洲其他国家因全球金融形势所迫而需进行的改革。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这并不是说德国人比别人更具智慧,我们为历史所迫,在产业重组方面的改革,最终让我们在15~20年后受益。”
而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提及的就是施罗德的“2010年议程”。2003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总理施罗德(1998年~2005年在任)在其第二个任期内推出“2010年议程”,让德国得以同目前南欧遭遇的债务烂摊子绝缘。
施明贤认为,当初德国在社保及劳动力市场进行的改革,也同现在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希腊所经历的痛苦过程类似。
1998年,施罗德当选德国总理,当时经济几乎零增长,失业率高至11%,窘迫的经济状况迫使施罗德进行改革。
在赢得选举后,施罗德发誓要结束经济困境,但当他在2002年寻求连任时,当时欧洲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期迫使他向选民解释为什么失业率仍然接近10%。所幸德国人给了施罗德第二次机会,他和他的政府也立即着手其改革任务,积极对德国福利系统进行重塑。
施罗德的远见在于,在新世纪初看到了新兴经济体即将对国际经济体系造成冲击和带来一系列调整。在“2010年议程”的一揽子改革计划中,施罗德亲自与势力强大的德国工会进行谈判,并最终达成了双赢协议。工会同意以更低的薪资换取更大的工作法律保障,而政府则得以削减当时占企业工资税40%以上的失业津贴和社会福利,取消过高的退休金,调低失业救济水平,放宽僵硬的工时监管等。
改革松动了“出于经济原因对被解雇员工进行的保护”的条款,使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变得更容易。德国政府还推出多项措施帮助雇主避免不必要的诉讼。此外,为了刺激失业人群就业,“2010年议程”削减了失业救济金,加强对那些有能力却不愿工作人群的制裁。同时伴随着个人和企业税制改革,最高个人所得税率从48.5%降至42%,最低限度则从19.9%下降到15%,企业所得税率也从25%下降到19%。
“‘2010年议程’,是德国现代化的概念。”施罗德评价说,“德国一度被认为是无法改革的,但这项议程证明可能。”
他说:“结果不言自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欧洲病夫’,现在我们是健康的欧洲女士。”
体系制胜
根据德国联邦劳工局的数据,德国8月的失业率为6.8%,几乎是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德国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也使得欧元区到目前为止避免陷入另一次衰退。
不过,施罗德提出,德国目前的经济活力也并不完全是“2010年议程”的结果。
“工作共享计划在德国十分普遍。”施罗德解释,在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在政府提供补贴的帮助下,允许雇主减少工人工作时间,而非解雇他们。
同时,德国存在着独特的“共同决定”制,工会代表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据永久席位,确保劳资双方能够从长期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因而德国工人坚信自己有发言权,对于保持薪资竞争力有信心,这大大降低了罢工的概率。工会的协调和让步,换来工厂尖端技术不外移,出口竞争力大增。
此外,中小型企业在德国实体经济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7%,提供很多就业机会,雇佣最多的实习生。由于中小企业通常偏保守的发展计划和不喜融资的习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德国小企业成为了“隐形冠军”。
不过,被很多人看做拯救了德国的“2010年议程”并非万能灵药。基于政治和历史现实,施罗德认为,德国和欧盟也不能将“2010年议程”作为治疗南欧的良药,同时应考虑到拉动国内消费以及防止南欧国家立即崩溃等问题。
欧债拖累
“强大也是相对的。”施明贤说,“我们需要良好的经济环境,最重要的经济环境则是欧洲。”
在这场欧债危机中,德国几乎一直被视为强者,甚至是带领欧洲走出危机的“领头羊”。但在经历一段痛苦的否认之后,“德国无法独善其身”的观点已经在德国民众中蔓延。
德联邦政府预期今明两年经济将分别增长0.7%和1.6%。德国联邦经济部出台的最新月度报告显示,下半年德经济景气发展“继续保持相对稳定”。
政府的乐观预测无法消除德国人的担忧,德国各大智库都认为经济前景混沌不明。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将德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1.7%下调至1.1%。德国哈雷经济研究所预测,德国经济在今冬将陷入停滞。世界经济研究所(IFW)则认为,欧债危机令德经济无计可施。
“尤其是投资者感到不安。”IFW的报告称,“尽管融资条件非常优惠,他们仍然搁置投资计划。”
目前,德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迹象。“但危机随时都有加剧的可能,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紧张,并对实体经济构成更大扭曲。”IFW将德今年经济增幅从0.9%小幅调降至0.8%。
哈雷经济研究所也将德本年度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的1.3%下调至0.9%,明年预期从2.2%降至0.8%。该所称,德经济在今冬明春只会原地踏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更为悲观,预测德经济在今年第一、二季度分别增长0.5%和0.3%之后,在三、四季度会出现小幅衰退。
悲观情绪也在企业界蔓延。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保时捷公司均于近日表示,欧洲17年来最低迷的汽车市场已影响到豪华品牌车,欧债危机有从南欧向德国蔓延的迹象。
戴姆勒公司预计今年的利润低于2011年,保时捷公司也将下调明年轿车和运动型多功能车的生产量。到目前为止,德国汽车制造商一直靠国内、中国和美国市场维系,但德国市场已开始出现下滑迹象。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预测,2012年欧洲汽车销售数量将降至17年来最低点。8月欧洲汽车销售量下降了8.5%,德国新车注册量则下降了4.7%。
东方命脉
“我们的贸易60%是对欧洲贸易,除去欧洲外,中国可能是最重要的市场。”施明贤说,“在2008年~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如果不是由于来自中国市场的高需求,有可能我们德国市场和行业就没有那么容易在整体经济环境中生存下来。”
如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的,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德中两大经济体互有需求。
欧元区危机让德国企业将目光更加集中到中国,即使中国市场上的竞争者不断增多,人才及用工问题困扰着它们,但更高的销售业绩和更大的盈利空间让德国企业不断追加在中国市场的投资。
《2012德国在华企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数的德国企业视中国为全球范围内最为重要的三大市场之一。
特别是在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持这种观点的企业数量高达三分之二。潜在的市场销量以及现有客户群体的数量成为了这一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作为亚洲战略的重中之重。
总体来说德国企业对于2012年企业的发展持积极的态度,几乎一半的德国公司预计中国未来的经济环境将不会有所改变。
近七成的企业认为,他们能较好完成2012年自身的发展目标。汽车行业在完成目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虽然今年的预期值相较2011年有所回落,但绝大多数德国企业预见能在2012年获得更高的销售业绩和更大的盈利空间。
目前,中国是德国出口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与2005年相比,2011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了206%。根据德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在同一时段,德国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仅为24%和6.3%。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11年,德国是中国第五大出口目的地,金额达到764.3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12%,在欧盟国家中排名第一。作为中国前十大进口原产地,德国也是欧盟中对华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金额达到927.2亿美元,增幅接近25%。
按照去年6月首轮中德政府磋商达成的共识,中德经贸往来正朝着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800亿美元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投资方面,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德国对华投资9.33亿美元,在欧盟中少于英国、法国、荷兰。2011年,德国对华投资金额上升到11.36亿美元,在欧盟中仅次于英国。今年前7月,德国超越英国成为对华投资最多的欧盟国家。
中企西行
在德国企业继续在华寻找商机和发展的同时,由于欧洲资产价格持续走低、市场流动性缺口凸显,各国企业纷纷加快在欧洲“抄底”的脚步。
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主要集中在欧洲最发达的三个经济体法国、英国和德国。而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德国是中国投资者在欧洲最青睐的投资目的地。
截至2010年末,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或地区中,德国排名第15,金额超过15亿美元,在欧盟中排名第一。而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联合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1年末,这一数字增长到24余亿美元。
今年是中国企业密集“走进德国”之年。就在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一次访华期间,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凯傲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德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潍柴动力的投资总额达 7.38亿欧元。
近日,应北威州中资企业协会的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德国公司出台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投资德国决策的关键驱动因素。这份题为《中国企业在德国并购活动:现状和前瞻》的报告认为,德国是进入新市场的途径,德国非常重视出口,尤其是对欧洲国家。同时,中国国内激烈的竞争驱动了企业的国际扩展。此外,投资德国可以弥补技术和经验知识缺陷,收购知识产权和经验丰富的员工,提高品牌认知度。
统计数据显示,仅2011年一年,中国在德国进行并购的金额已超过前十年的总和,且趋势仍在继续。
与2003~2008年周期相比,这一轮赴德并购的企业整体水平有所上升,但战略风险、价格风险和后续整合风险继续存在,在战略规划、操作和整合方面与日本、印度、韩国企业差距仍非常明显。目前,中国企业抄底心态有所减弱,但在并购的考量因素中,价格驱动高于价值驱动仍旧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