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自然出发

第一财经日报 2012-11-01 01:08:00

责编:群硕系统

芬兰的设计,通常是以贫穷作为起跳板。设计师不得不用最低廉的成本,把产品做出来。

44年前,芬兰设计师埃罗·阿米欧用当时最新的材料丙烯酸树脂,设计了一款透明气泡造型吊椅。他将这款取材于自然、构造简洁至极的坐具命名为“艾德塔”。和当年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萨伏伊花瓶一样,“艾德塔”走进了千万个芬兰家庭,几十年来畅销不衰,因而被公认为能代表芬兰设计特色的经典作品。

“这不算了不起的成就,我只是设计了大家需要的东西。每个芬兰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设计师的作品。”今年80岁的埃罗·阿米欧,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芬兰家庭至少有几件本土设计师的经典作品。

近日,作为“芬兰革新设计周”重要活动之一的“当代芬兰设计与玛莉美歌”,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除了萨伏伊花瓶、“艾德塔”,展览还精选其他三百多件芬兰当代设计师的作品,通过展示七十年芬兰设计历史,阐述设计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力。“芬兰设计受到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很大,也出现过一些不同流派,孕育出多位设计大师,”策展人、芬兰建筑师杜俐·索达曼在总结芬兰设计的特点时说,“但是无论哪一个年代的哪一种风格,都有共同点——从自然和生活实际需求出发,简单、务实、不刻意,这是芬兰设计的传统。”

小国大设计

塔佩奥·魏卡拉、迪莫·萨尔帕内瓦、卡伊·弗朗克、安迪·努尔梅斯涅米、阿尔瓦·阿尔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芬兰这个面积仅相当于中国云南省的国家,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设计大师。芬兰人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小国家孕育出了大设计”。

“芬兰设计和建筑的理念,在形成之初都是舶来品。”资深设计评论人卡特亚·林德鲁斯介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芬兰几乎一夜之间从一个主要由农民构成的国家跨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工业社会。“阿尔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先从意大利设计师那里获得了灵感,塔佩奥在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之前,深入探究了美国的工业设计和艺术。甚至连芬兰日常生活用品设计的不少理念,都源自于邻国瑞典。比如,芬兰历代设计师都对瑞典艺术史学家格雷格·鲍尔森的‘让日常事物更美丽’的格言推崇备至。”但是,最终,擅长“拿来主义”的芬兰设计师成功地将这些理念“芬兰化”。

事实上,无论萨伏伊花瓶、“艾德塔”、安迪·努尔梅斯涅米为爱洗桑拿的芬兰大众设计的桦木桑拿凳,还是后来新一代设计师迪莫·萨利设计的赫尔辛基灯塔,抑或珠宝设计师亚娜·旭梵诺亚在去年用再生环保纸、钢丝制作的胸针,线条固然大胆出味,但构造上都讲求实用、简洁,没有一丝多余的累赘。“生活在北纬六十度的恶劣环境中并不容易。土地狭小、物质的匮乏,容不得浪费的存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任玛莉美歌董事总经理的克里斯蒂·派卡宁,在解析芬兰设计师的“养成法则”时,把芬兰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作为重要的因素。“芬兰的设计,通常是以贫穷作为起跳板。设计师不得不用最低廉的成本,把产品做出来。”

“在芬兰,优秀的设计,都有草根味。”即使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路边的小咖啡馆,当地著名玻璃工艺品牌伊塔拉的产品是其标配。大街上,用芬兰纺织品巨头玛莉美歌鲜艳的布料做成的拎包、服装随处可见。萨伏伊花瓶等经典设计,也因为其价格亲民,成为芬兰最畅销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大多数芬兰设计和奢华不沾边,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被使用,最终,设计产业发展成芬兰社会的一块基石。2011年,欧洲大部分国家经济零增长,芬兰的GDP的增长率高达2.8%,芬兰设计和创意产业对此功不可没。

自然的传统

说起五年前应意大利家具品牌之邀,为其设计衣架,芬兰设计师米可·莱科宁第一时间想起了儿时家门口翠绿的树林。“小时候,我像个淘气包一样,在树上爬上爬下,交错的树枝,总让人觉得乐趣无穷。”他以极快的速度,把记忆中的桦树,经过抽象、简化,做成了“树顶”衣架。玛丽·伊索派卡拉,则从水珠造型中汲取灵感,用锡?制作了“水滴”项链。齐威·索达曼和杜俐·索达曼则在玻璃吹塑中留下气泡,为居家摆件模拟出冰封的质感。

参与展览的芬兰设计师,术业有专攻,风格也大相径庭,但毫无疑问,取材于自然,是他们最明显的共性。“即使是萨伏伊花瓶,线条充满建筑的抽象感,但实际上,它是取材于芬兰的国境线,是一幅经过设计大师抽象和简化的芬兰版图。”杜俐·索达曼一语道破设计的玄机。山川、湖泊、森林、飘雪,每个芬兰人早上一睁开眼睛,就会看到这些景象。自然是芬兰设计师近在眼前、取用最为便捷的设计资源库。

对自然的热爱,造成了芬兰设计师和芬兰人独特的审美观。“当年,柯布西耶与阿尔托因为共同的建筑理想结下了友谊,然而,两人的自然观念发生了分歧。”柯布西耶痴迷于冷峻线条和混凝土,阿尔托则逐渐形成了“自然再现”的理念。“他的童年,有很多时光在跟随教授森林学的外祖父在芬兰的杉树林中穿梭度过,他一定读懂了写在森林中的自然秘密。”

相比其他国家设计师借用自然线条时的隐晦,芬兰设计师的作品要直接得多。克里斯蒂娜·伊索拉的母亲麦娅·伊索拉,在玛莉美歌工作长达38年,为公司设计了五百幅布料图样,其中有不少以蕨菜、干草、蔷薇木等具象的当地常见植物作为题材。最初,麦娅决定把自然印到布料上时,曾遭到公司创始人艾尔米·拉提娅的反对。按照传统纺织品销售观念,抽象的图案似乎更加安全、畅销。但是,麦娅的执着,打动了艾尔米,公司决定冒一个险。想不到,颜色绚丽的花卉图案布料在芬兰市场上成为畅销的经典产品。有人说,玛莉美歌的大胆用色满足了长年生活在寒冷地带的芬兰人对于温暖和激情的追求,而克里斯蒂娜则有另外一个解释,“我的母亲坚持从自然中找寻灵感,因为她相信,那是人类获得快乐的根源。”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