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好习惯的人”,一走进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洋浦第一小学,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块石碑上书写的几个大字。
这是洋浦一小的校训,在副校长王素梅看来,孩子们的好习惯不仅包括懂文明讲礼貌,使用规范用语,还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这所有着1072个孩子的学校里,有不少学生来自附近的农村,他们缺乏科学的卫生习惯知识,上完厕所后可能随便撕一张作业本里的纸,也没有饭前洗手、早晚刷牙的习惯。
而这些不好的卫生习惯,在今年9月开始改变。
今年9月,《第一财经日报》联合APP(中国)发起的“爱·永不停纸”生活用纸校园捐赠计划在海南洋浦一小正式启动。APP(中国)旗下金红叶纸业集团将捐赠价值逾5万元的各式“清风”品牌纸品,为该校师生2012学年的日常校园用纸;此外,也同步在校园内摆放垃圾桶,安装卷筒纸盒,以资学校改善卫生环境。金红叶是亚洲最大的生活用纸供应商之一。
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本报就委托广东药学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青少年卫生习惯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乡村地区或新兴小城镇青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堪忧。一方面是长期不良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多年来,充斥于中国市场上各种不规范的伪劣生活用纸,以次充好,在市场上流动,轻易让青少年接触到一些对健康有害的物质。由于对生活用纸等日常必需品使用常识不了解,孩子们的健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威胁。
此次调研结果使本报和APP(中国)对青少年的卫生习惯现状进行思考,并最终促使了本次“爱·永不停纸”活动的诞生。
在洋浦一小的活动开展两个月后,APP(中国)的工作人员和本报记者重返海南,令人惊喜的是,活动进展十分顺利,孩子们的卫生习惯也在活动中得以改进。
正在读四年级的符祥盛注意到了厕所中摆放的“清风”卫生纸,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以前老师会告诉他们每天自带一包纸巾,但是常常有人忘带,这时候就会随便撕一张作业本里的纸,揉一揉就用了。“现在很方便,大家也不再用作业本。”符祥盛说。
副校长王素梅告诉本报,“爱·永不停纸”的活动让孩子们的习惯改变了不少,“他们更注意个人卫生了。”
“爱·永不停纸”带去的不只是纸巾。王素梅说,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只是其中的一个效果,而在活动中,孩子们还学会了不浪费纸,“这种观念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她回忆,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存在浪费纸的现象,有些农村家庭的孩子甚至不会使用卷纸。于是学校要求各个班主任开班会,宣扬“节约用纸”的观念。
现在,“节约用纸”的观念已经深植孩子们的脑海。一名教一年级的老师说,孩子们上课时不小心把墨水洒出来了,会举手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截纸。
每一次的探访活动,“爱·永不停纸”的团队都会面向学生们进行一次环保主题的讲座,均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APP(中国)公关总监兼可持续发展总监张文展对本报记者表示,不卫生的用纸习惯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APP作为行业领头羊,十分注重对科学用纸观念的引导和宣扬。“爱·永不停纸”是一个长期的公益项目,长期计划就是走进二、三线城市,明后年可能会把活动开展到海南、广西的贫困山区里去。
前段时间出差去贫困山区,张文展发现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关爱,“我希望接下来能够将我们的纸捐赠到更贫困的地方去,把爱洒向更需要的地方”。
APP(中国)践行社会责任二十年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企业既是人的组织,又是法人,自然也不例外。”在APP(中国)公关总监兼可持续发展总监张文展看来,企业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事。
就在不久前,APP荣获了2012中国社会责任优秀企业,这是组委会24位专家在全国各行业3000家企业中经过3道筛选用十类指标评选得出。造纸企业获奖不容易,张文展对此感到由衷自豪。
APP(中国)凭什么获奖?张文展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了APP(中国)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五关一心”。
所谓“五关一心”,指的是关照员工、关心客户、关怀合作伙伴、关爱社区、关注环保与心系慈善公益。
“生命共同体”
“作为企业,首先我们对员工负有责任。”张文展的讲述中透着真诚,APP(中国)对员工的关心主要通过人力资源部、工会和慈善基金会三部分来体现,从薪资福利、培训发展、员工的安全健康、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对员工予以关心。
关心员工,才能留住人才。以APP(中国)最大的工厂金东纸业为例,去年的人员流失率为3.11%,这个数字在2010年的时候是4.54%,“可以看出我们每年都在做出努力”。
APP将客户视为“生命共同体”,不打价格战,解决实际问题。张文展说,APP(中国)有一个“蓝天行动”,主要目的就是拜访客户,帮助客户解决各种问题。2011年“蓝天行动”走出国门,走到了南美、中东、亚非等二十多个国家。
APP(中国)自2008年开始协办“绿色承诺,绿色发展”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如今该活动已经成为每年专家学者、媒体同业讨论行业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达沃斯”。而有着“印刷界”奥斯卡之称的金光印艺大赛也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也是APP(中国)的重头活动之一。
“除了这些活动外,我们在品牌和质量上一直在下功夫,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张文展说。
在关怀合作伙伴方面,APP倡导诚信共赢体系的建设,进行合法、诚信的采购,使合作伙伴关系紧密而真诚。“我们推新系统,就劝说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推,这样系统相连,共同进步,他们也走向国际化了。”张文展补充。20年来,APP(中国)的20余家工厂都是伴随着合作伙伴的共同成长而发展的。
APP非常重视与社区的和谐关系。在关爱社区方面,APP(中国)旗下二十多家工厂都有自己的秘籍。比如金海的送电影下乡,金红叶捐清风纸给乡村小学,并给他们讲授科学用纸习惯的课程等,这些活动都深受社区的喜爱。
超过60亿的环保投入
进入中国二十年,APP在华环保投入已经超过60个亿。张文展强调,这是我们造纸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一提到造纸大家就会想到黑水横流,其实造纸业也分传统造纸和现代造纸。”张文展介绍,传统造纸是“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现代造纸是“两型一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循环)。
传统造纸大多数都是一些小型的造纸厂,尤其在从前以草浆造纸的时候,由于含硅量大、滤水性差、黑液提取率低等问题,造成的污染比较大,令人们对造纸业敬而远之。而在以林浆纸一体化为特色的现代造纸业方面,中国这样的企业尚不足百家,APP是其中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也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APP(中国)旗下不但有获得国家最高环保荣誉——“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的工厂,而且在2007年,旗下的金东纸业还成为中国造纸行业首家工业旅游示范点。
而这都得益于超过60亿的环保投入。“没有这么大的投入不可能解决污染问题,”张文展说,“在环保问题上我们最舍得投入,因为不投入导致造成污染,不但政府要关闭你,就是老百姓也不答应。所以这个社会责任我们不敢不尽,也不能不尽,而且要尽就尽到位。”
他所言的“到位”就是在原始工艺设计的环节就实现绿色环保和循环再用。从每吨纸的水耗、能耗入手就按照绿色循环的标准去做。这样的严格要求下,APP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果显著,在一些关键指标上显著低于国家标准,居于全球行业领先水平,甚至已经达到国家造纸行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正是因为在环保方面的大投入、在原始工艺设计上的严要求,APP(中国)所致力的现代造纸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产业。
真诚做慈善
在心系社会慈善方面,自1992年进入中国以来,APP(中国)的各项捐赠已经超过6个亿。
张文展说,6个亿其实不只是一个数字,在每一个公益活动背后都有许许多多动人故事。APP(中国)还与黄奕聪慈善基金会合作,在遇到重大灾难或事件时让善款能及时、准确地用到急需之处,把社会责任尽得更彻底。
说起APP(中国)董事长兼总裁黄志源先生,张文展充满了敬佩之情。他说,黄总裁除了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之外,还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因此,不管是冰冻雪灾还是地震、SARS,只要国家有难,APP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黄总裁做慈善做得非常真诚,也很低调。”张文展举例说,汶川地震时,总裁在电视上看到地震灾区的悲惨景象,就说赶快去捐1000万,晚上又看到救援时孩子的痛苦画面,就说要追加500万。黄总裁的这份爱心也让APP(中国)的员工深受感染,遇到重灾募捐时,有时工会的捐款箱已经撤走,员工还拿着钱跑来主动要求增加捐款。
除了进行累计6亿元的捐赠,APP还先后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同时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完成学业。
因金光集团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突出成就,2004年5月荣获《福布斯》中文版“中国慈善榜”外资企业第二名,2005年4月胡润“2005中国大陆慈善企业榜”第一名,2006年和2007年又被胡润慈善榜评为跨国企业“2007中国大陆慈善榜”第三名。并入选2007和2008两个年度的胡润“企业社会责任50强”榜首。并在2008年底获得民政部授予的“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外资企业”称号。
林纸一体化:走向造纸强国的必由之路
与“白纸黑水”的传统造纸业相比,以林纸一体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造纸业显然在绿色环保和循环再生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所谓林纸一体化,是将制浆、造纸、造林、营林、采伐与销售结合起来,打破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纸企业为主体,应用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集制浆造纸与植树造林于一体的产业化新格局。
从草浆造纸到林纸一体化
中国造纸业历史悠久,然而推行林纸一体化却是这十余年来的事情。
建国后,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木材,我国确定了造纸业以草浆为主,辅之以竹浆和芦苇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环境保护逐渐得到重视,产业局限也开始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启动林纸业改革,推行林纸一体化,希望能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发展环境。
APP(中国)公关总监兼可持续发展总监张文展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林纸一体化不仅模式最优,而且成本最低。林纸一体化,实现了资源再生,人工林生生不息地供应原料,“我们现在是湿浆直接就能造纸,不用烘干、运输、装卸、打湿这一系列的流程,所以就光湿桨造纸这一个环节,一吨纸可以节约600多元。”说起林纸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张文展很有热情。可以说中国从造纸古国走到造纸大国,实际上就是林浆纸一体化起的推动作用。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独立监事郭永新认为,对造纸行业来说,实施林纸一体化项目,不仅为企业的原料来源提供了保障,而且带活了一方经济。在宜林荒山荒地营造人工林扭转了生态恶化的局面,对林农来讲,林纸一体化如同“绿色银行”,可以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进而调动其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林纸产业是真正有持久、旺盛生命力的产业。”郭永新举出造纸强国芬兰的例子,芬兰的纸业巨头斯道拉恩索公司从林业到纸业都有700多年的发展历史。
一体化路途维艰
然而,摆脱过去的发展模式走向林纸一体化却并非易事。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存在先天不足,这导致包括造纸业在内的林业产业在后天成长中的局限。
在林业的分类和布局上,各地普遍存在规划落实不到位,因利益需要改变布局,破坏环境;在公益林的管护上投入不足且无积极性,使其成为盗伐主要对象。种植上则未能顾及地区、环境差异选择树种;对商品林的培育与经营亦缺乏长远目标,短期行为较为突出……这都是中国林纸一体化道路上的短板。
放眼世界,国际造纸跨国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确立了林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随着造纸资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其愈来愈重视造纸原料的保障。芬兰早已淘汰了草浆造纸,在纸业发展模式上,倡导森林的工业群体化,即将包括森林种植和管理、森林工业(制材、制浆和造纸)、建材工业、印刷工业以及各种相关产业,以多种形式予以结合。在森林保护上,规定企业对林木的年砍伐量必须低于年生长量,砍伐后必须及时更新。除此之外,这些国际纸业跨国公司还纷纷面向发展中国家寻找林业资源。
这些经验都值得在由造纸大国向造纸强国迈进道路上的中国学习。今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三部门共同编发了《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目前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原材料供应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企业规模仍然偏小等是制约我国从造纸大国向造纸强国转变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造纸业在“十二五”期间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在APP(中国)工作十五年,张文展对这个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也对造纸行业有着深深的希望。他告诉本报记者,目前造纸行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看到哪一种纸市场好,就一窝蜂而上。”张文展认为这样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张文展表示,林纸一体化是个大的产业链条,中国土地上哪里适合造林,哪些地区适合做浆,整个中国的用纸量有多大,每年增长有多少,对这些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最后从中找出一条中国造纸业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的人均年用纸量是70千克,相比发达国家的300千克,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张文展说,要走好这段路,就要坚持走林纸一体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