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疯狂的中国电视剧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3-06 01:43:00

责编:群硕系统

“长得难看不能打鬼子”、“一部家庭伦理剧的主要收视人群却是4~14岁的儿童”.

“长得难看不能打鬼子”、“一部家庭伦理剧的主要收视人群却是4~14岁的儿童”……在2月28日举行的“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暨2013电视剧制播年会”上,SMG影视剧中心主任苏晓细数了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囧态,他既无奈于抗战剧也能被偶像化,又痛心于收视率的作假令整个行业失去了参照标准。

苏晓的观察折射出中国电视剧行业近年来的整体心态——急功近利。从2011年起,超过二十家影视公司谋求上市,造成大量资本涌入电视剧制作环节,使之产能过剩,价格虚高,却又粗制滥造。

“我觉得A股市场今年会出现10到15家影视类公司。五年后,大家能想起来的,不会超过五六家。”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说,“如果你的电视剧或电影库里没有经典系列,那么一般来说,公司在市场上就没有太大的存在价值。”

8000多集“打水漂”

从表面数据来看,电视剧行业至少是繁荣的。去年一整年,国产电视剧发行总量为506部,17703集,交易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其中,当年审批、当年发行的新剧占到47%,从制作到播出的周期明显缩短,表明电视剧市场自身越来越热。

行业的热度主要体现在电视台的采购中,电视剧仍是电视台收视竞争的利器,在各级电视台中电视剧的收视份额都超过了播出份额,尤其是省级上星频道,电视剧带动了2012年卫视电视剧广告收入的提振。

“但资源竞争的激烈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隐忧”,央视-索福瑞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告诉记者。在这超过1.7万集的电视剧中,播出的仅有8000多集,一半以上的电视剧还未上映,已然下架,整体市场已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

一方面是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优质内容又极度稀缺。《甄嬛传》无疑是2012年的最大亮点,年头红到年尾,全年共有70多个频道播放,一个频道多则重播达十几次。其背后的尴尬却是:塔尖之下,瓦砾一片。

2012年电视剧播出比例显示,只有50部收视较好的电视剧分别在9个频道播出,成为电视台争夺的香饽饽。“而每年只有1000集左右的精品剧占据着电视台和网络视频广告收入的很大比例,所以近年精品剧价格也一路走高,但依然稀缺。”郑维东说。

两极分化也体现在制作成本上,“391部新剧中,要么是一集介于80万到100万左右的低成本剧作,要么就是160万甚至200万以上高成本作品,夹在当中的那一部分电视剧非常艰难,资源在逐渐向大公司聚拢。”郑维东解释。此外,从制作公司角度统计,参与市场的更多还是规模比较小的公司,有64%的公司一年的备案只有一部剧,资质欠缺。

编剧圈的生态从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市场的良莠不齐。据介绍,中国电视剧行业差不多由500名编剧构成创作主力群,只有10%到12%的编剧创作的作品能跻身收视率前20名,而八成的编剧仅有1部作品能够进入这个排行榜。

在收视率的刺激下,题材扎堆就难以避免了。一直以来,国内的电视剧制作都采取跟风盲动式的批量生产,比如流行侦破题材,一批的侦破剧就都出来了。去年,几个题材牢牢控制住电视剧创作的走向——现代剧占41%,年代剧36%,古装剧18%,都是近年来的热门。

“但军事斗争题材有所增长”,苏晓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是:剧情强收视有保证;无需大牌演员成本比较低;抗日题材审查少风险。但抗日英雄从原来看上去朴实无华、老实巴交的村里人变成了器宇轩昂、英姿飒爽的“高富帅”,日本鬼子变成了中华武术的“活沙袋”,打鬼子被拍成了类似“打僵尸”的游戏剧。其后果则是——“博眼球、加猛药的创作,总有咸到让人无法下咽的时候。”

品牌效应彰显

今年SMG的制播年会上,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只要与郑晓龙(《甄嬛传》导演)同席,老板总会想着法儿地向他提出邀约,连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也适时地抛出了合作电影版《甄嬛传》的绣球。

“已经写成电影剧本了,”郑晓龙得意地道,“你看拍一个好片子比拍五部烂片挣钱吧。”郑晓龙是业界出了名会磨戏的人,代表作包括《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等。王长田认为,郑晓龙的戏好就好在“标准”二字。“他把《甄嬛传》当做电影来拍,对当时人物的称谓、服装、道具等等方面都设有很高的标准,所以才能剪成电影去播。”王长田佩服地道。

郑晓龙回忆,《甄嬛传》在剧本阶段,他就开始跟编剧没完没了地折腾,光是故宫就一个人去了好几次。每一次,他都给导游发120元钱,转转这处,听听那处的故事。“拍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都应该本着少而精的态度。”他举例,自己早年曾参与了《渴望》的拍摄,这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当年拍的时候花了102万,收回57万。但现在,《渴望》依靠重播,每年还能带来200万以上的收益。

“中国现在的影视制作,都是属于碎片又粗放型,需要资源整合。”王冉认为。而王长田则为行业的整合开出了药方:走“精品系列剧”的路线。“系列片、续集都是市场上最赚钱的产品,《西游降魔篇》如果没有《大话西游》,《十二生肖》没有成龙以前的形象,都不可能票房好。好莱坞前十部票房最高的电影,大部分是系列电影。”他说。

从去年开始,光线传媒就率先推动了《少年四大名捕》的套拍方案。先拍电视剧,拍完电视剧之后,原版人马再主演电影。此外,已经形成口碑效应的《画壁》等电影转而会另起电视剧的“炉灶”。

“这个行业要健康地发展,它的片库里必须有品牌,以及依托它延伸而来的系列。”王长田说,努力做精品,这是中国电视行业最需要沉淀的心态。(原标题:急功近利,“咸到无法下咽”)

举报
相关阅读

海景房“1元起拍”暗藏猫腻:竞拍结束前谁在疯狂加价?

业内人士称,超低价房产拍卖存在诸多风险。

611 07-29 15:22

影视院线板块表现活跃,幸福蓝海20%涨停,中国电影大涨

机构指出,暑期档作为一年中最长时间的档期,优质影片催化有望带动电影票房市场稳步增长。

71 07-28 10:07

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当下与未来丨两说

未来5年的中国电动智能车行业将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在AI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如何找到差异化竞争路径?全栈自研还是集成化、车企该如何选择?AI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大爆发,“汽车人”时代真的来了吗?汽车和机器人、汽车和飞机,技术差异和边界在哪里?飞行汽车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还要多久?中国电动智能车正处于从“中国新势力”向“全球智能车企”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在内卷与出海布局中“杀出重围”、走向世界?本期节目,我们专访了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一起探讨一下: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当下与未来。

161 07-15 22:57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揭晓:靳东、宋佳获最佳男女主角

《我的阿勒泰》获最佳中国电视剧。

759 06-28 11:27

超高清成上海电视节热词,它将如何改变家庭娱乐?

第30届上海电视节期间,“超高清”成为行业焦点,国家广电总局将今年定为“超高清发展年”,推动超高清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

5 133 06-27 20:2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