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对于制表界,数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影响腕表走时精准性的一个很大困扰。机械机芯的含铁部件对温度和磁场很敏感,特别是游丝。磁场很容易影响游丝的弹性,甚至使它变形。严重时,游丝粘连起来,直接导致停表。如果长期将一款不防磁的手表置于强磁场中,势必对手表的走时准确性产生巨大影响。
然而在现代生活中,磁场无处不在,并且永久磁力越来越强。从电脑、手机、充电器到各种音响,从电视机、微波炉到冰箱,都具有大小不一的电磁辐射。电子遥控玩具、高档皮件的磁性搭扣,以及iPad的磁性保护壳,更是具有较高的磁场。所以,我们可以说,自电磁技术普及以来,防磁已经成为考验制表实力的重要标准。
二战前后,是电磁产品逐渐普及的年代,最初的机芯防磁技术也是在这个时间出现并应用于机械表制造中。20世纪30年代IWC开发的航空表便是腕表防磁技术的先行者。最初的防磁方法采用软铁制造的内表壳,这项技术特性也正是工程师腕表家族名称的由来,因为工程师更经常地在电磁辐射场内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属于沙夫豪森IWC万国表最早的工程师腕表的潜在顾客。为了确保防磁,表壳底板、表壳环和表盘由软铁制成,将机芯周围的电磁辐射线加以转移。在这层防护罩的严防死守下,金属零件即便置身于一定强度的磁场当中,仍旧可以安然运作。
这个“防护罩”的防磁原理在欧米茄“铁霸”腕表上得到了强化升级。这枚在1957年首次面世的腕表,将防磁表壳增加到双层,防护更加严密,成为制表界的经典之作。然而这种通过“把机芯保护起来”达到防磁效果的技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机芯必须被严密地包裹住,不仅增加了腕表的体积,而且让人们无法通过腕表背后的玻璃观赏机芯运行的美态。日历窗、星期窗、月相这类需要“开窗”袒露机芯的功能也就此与防磁腕表无缘。“铁霸”的气场虽强,但受限于此,也成为一大遗憾。
面对这项缺憾,制表师开始转换思路,从机芯内部材质上增强防磁效果。朗格的制表师曾在上世纪30年代发现了铍金属不仅能够降低游丝对磁性和温度的敏感性,还能够增加游丝的弹性和硬度。IWC万国也在持续尝试不含铁、镍材料的机芯零件对于磁场的抵御能力。而近年来最火的防磁材质硅,更是得到各家品牌的积极尝试。雅典、欧米茄、劳力士、百达翡丽、宝玑等品牌都推出过硅游丝机芯。然而这种材质的更新换代只是让游丝这个零件消除了磁力的影响,当强磁场靠近,其他部件多少也会受损。
面对不同的防磁技术,有一种说法受到普遍认可:普通防磁表可抵御的磁场强度为60至80高斯,极少数防磁表能做到1000高斯,但当磁场强于1000高斯时,保护罩式的磁屏蔽方法会失效。然而制表师的征服欲是不会停止的。劳力士Milgauss采用自己特制的含稀土Parachrom镍钴蓝钢游丝,结合几乎没有什么开口的全密封防磁软铁罩,把“防磁软铁套体”和“防磁擒纵系统”合二为一,将防磁功能提升到1250高斯的程度,堪称防磁腕表的典范。
不过,劳力士的这枚腕表已经不再是防磁界的最强了。就在本月,欧米茄发布了一款搭载海马系列Aqua Terra原型表之中的全新机芯——8508。它采用了多种有色金属的非磁性材质打造;没有内表壳的限制,搭载此款机芯的防磁腕表可配备日历显示功能,还可采用透明表背展示机芯。最为惊人的是,8508可以抵抗15000高斯甚至更强磁场。
15000高斯是什么概念呢?一般我们身边的磁铁称为永磁体,能产生1000高斯到3000高斯的强度,更高的会达到3500高斯,但是永磁体的磁场强度不会超过10000高斯,再往上就需要电磁来实现了。也就是说,拥有15000高斯的抗磁性,这枚手表几乎可以无视日常生活中所有可能遭遇的磁场影响,就算拿一块磁铁贴在手表背后仍然能够正常走时!
有人会问,这么强的防磁手表真的实用吗?其实对于万国表工程师系列、劳力士Milgauss、欧米茄防磁机芯而言,它们的防磁能力早已远远超过了防范日常磁场的需要,但制表师对腕表精准极限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因为这正是高级钟表的魅力所在。
这是苹果中国直营渠道首次参加以旧换新国家补贴活动,体现了国补对内外资品牌一视同仁及国补补优品的导向。
芯和半导体推出多个仿真平台
“设计上海”策划了“Made in JDZ”特别板块,邀请20多个品牌用年轻的创意与手工艺碰撞,产生新的花火。
城中村改造或撬动万亿市场,社保基金重仓这些概念股
一栋知名地标大厦外观上的美学和建筑风格仅占故事的1%,人们视线之外的99%才是更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