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整车开发非简单拼凑 自主品牌突围之路不平坦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4-25 01:50:00

责编:群硕系统

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再从好到精,中国汽车产业正沿着这样一个轨迹前行。

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再从好到精,中国汽车产业正沿着这样一个轨迹前行。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院长倪军认为,从无到有很容易,通过合资或者是引进技术来实现;从差到好需要不断地提高,需要全球供应商的技术支持来提高。而真正最难的是从好到精阶段,精必须拥有自主的设计、研发和集成能力,怎么跨到从好到精是未来的挑战。

当下,中国汽车合资品牌的发展受制于人,产品技术掌握在外资手里,关键制造技术靠引进 ;而自主品牌发展困难重重,劳动成本的快速提高迫使制造商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但自主品牌缺乏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 新技术的研发力量不足,制造质量和可靠性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

开发难关

目前,中国汽车业自主开发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整车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市场调研、产品定位、整车设计、部件集成、系统优化、生产实施等,需要采用多部门参与的并行工程;另一方面,能力、知识、技术和管理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国际品牌制造商有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有丰富的知识库和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经验,国外汽车品牌工程师一代代地往下传。

实际上,汽车开发非常难,不像以前讲的把沙发放在四个轮子上就可以走。例如有一款红旗轿车,从外形看与奥迪100车型很相似。有一个传言,奥迪100停产后,一汽便拿过来改装,但奥迪不允许一汽使用它的引擎,当时一汽便买了一个老的发动机,往奥迪车上一装就可以了。倪军说:“当时听到这个传言觉得可笑,开发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与悬挂系统、内饰系统到车内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甚至轮胎的选择和设计等都不是简单的,什么规格用在什么样的车型上都很讲究,甚至是在不同的气候下南方、北方使用的也不一样。”

倪军分析说,现在整车系统说是设计一个汽车,实际上分析一下,从发动机的效率、变速箱再到转换器、空气动力等,各部分都有很多的能耗,不同的驾驶状况下的能耗不一样,不同驾驶状况下各子系统能量需求不一样,这是非常复杂的一种系统。

未来挑战

劳动成本优势的丧失,劳动力和人才的短缺,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这几个因素都影响了中国未来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有一份调研报告把中国的劳动成本和美国的劳动成本进行对比,到2030年,中国蓝领工人的工资将赶上了美国的。

倪军指出,最近很多制造业回归美国,有一个根本的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工人失业率上升,劳动力成本比之前相对便宜些。而中国劳动力成本却在快速上升,这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来说也是一种压力。此外,未来3到5年,制造业需要转向高附加制造,将有很多人才短缺。还有在环保的方面,不同国家的环保附加值所占的比例不一样。国内汽车环保附加值本身较低,在环保上投入的成本相对来说不够。

与德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制造国家的竞争力对比,目前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在相对的劳动成本和相对的资源成本上还有一定优势,但在技术以及设计创新等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倪军认为,中国汽车企业首先要具有独立开发自主品牌的能力,要掌握关键技术以及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在这方面,上海上汽与通用合资方式不错,把美国最新的设计引进并快速地累积这方面的知识。

此外,倪军还建议,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一定要提升产品的价值,假如差别还是卖低价格的话,那将会失去市场。除了保护国内市场以外,还要看一下国际市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有很大的优势。此外,要加强制造质量和产品可靠性,并有效地利用好产学研的合作。

“研究机构、大学高校有些非常有价值的设想和概念,但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概念直接用在生产上,要结合市场商业化,要不就像把原油直接加到汽车里一样,无法使用。”倪军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后合资时代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