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是不是相当于做空?很多人认为理所当然。
8月底,上证和深证两所公布了转融通证券交易的实施办法,为中国开辟对冲基金产品打开了一道大门。笔者留意到,尽管两所对于转融券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但是很多内地媒体已经将上述政策的推出,和市场“做空”机制联想起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不少投资者看来,“对冲”几乎就是等于“做空”。连一些颇为专业的财经媒体从业人员,也会有类似的想法。还记得在两年前,笔者应香港某出版社之邀,撰写了一本关于张承良博士管理睿智华海对冲基金投资策略的书,当时编辑就希望在书里能多介绍“短仓”(即“做空”)的案例,以显示上述基金的特点。
但对冲基金不是“做空”基金。
笔者认为,不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者,都应该对对冲基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期。
对冲和做空的区别
很多人之所以会把对冲基金和“做空”等同起来,是因为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对冲基金,大多是以做空而著名。从狙击英镑的索罗斯开始,到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最牛做空者”保尔森——事实上,他在金融海啸之前并不出名,但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做空多项相关资产,令他成为华尔街最出名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或许正是这些事件,让大众产生了误解——对冲者等同于做空者。
现实中,还没有哪个对冲基金经理会只喜欢做空,包括保尔森在内。保尔森在2011年出现重大的亏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没有做空,而是对欧洲市场采取了看多的策略。在香港,也有不少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更擅长利用杠杆“做多”,而不是做空。可以这么说,做多的基金未必不是对冲基金,而只会做空的基金肯定不是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这个词汇本身是舶来语,英文是hedge fund,其中hedge的本意不是做空,而是“避险”,早年在国际贸易教材中,也有人将之译为“海琴”业务。直至今天,台湾的行家们还把对冲基金译为“避险基金”。
要了解一只对冲基金是怎么看待“对冲”这一策略,其实最准确的方法是看对冲基金的基金章程。在这份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中,对冲是怎么样的一种地位,基金产品设计人员会写得一目了然。就笔者所接触的一些海外基金章程,大多只会提及把对冲作为一种手段,主要用于避免市场的风险和保障回报,在个别情况下,也会用于提升基金的整体收益。
虽然目前披露出来的对冲基金多是以私募为主,但其实对冲不是私募基金的专利,那些被视为被动投资的公募基金,有时也需要对冲策略,而且是监管机构要求它们必须这么做的。
在香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外人眼中较为保守的养老基金,也需要用到对冲策略。例如香港的一些MPF(强积金,即强制性公积金)产品,就必须执行货币对冲策略。
香港的MPF基金类似于内地的社保基金,不同的是,它由不同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运营,而不是由类似内地社保理事会这样的官方机构所掌控。每家MPF的资产管理公司都会有自己设计的、针对香港投资者的MPF产品。对于港人来说,他们的本币是港元,因此香港监管机构要求,那些投资以外币计价资产的MPF产品,需要执行货币对冲,以尽量减低投资者面临的汇率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有时需要对冲某种货币的趋势,但未必是主动看空——尽管他在操作上会给人这种印象。
每个MPF都有作为指引的基准指数,基准一般可分为进行本币(港币)避险对冲(Hedged to HKD)以及不进行本币避险对冲(Unhedged to HKD),而MPF的基准指数必须是进行本币避险对冲的。投资组合则相应地做匹配币种、数量的对冲。当然,例如投资香港股市的基金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举例来说,如果某只香港的MPF基金投资于欧洲股市,持有的股票以欧元计价、交易,那么为了符合港人的投资利益,通常情况下,基金经理需要加入一个或者多个货币远期(currency forward)来对冲欧元的汇率风险。
因此对冲未必只是做空,上述MPF基金,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限制做空的,但他们同时又需要货币对冲策略。
对冲能力大相径庭
上文笔者简介了做空与对冲的区别。在现实中,其实我们买对冲基金更看重它的全盘策略,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判断基金经理的“做空”经验,同时也要考察整个基金整体资产组合的避险能力。
由于对冲工具灵活多变,不是每个基金经理都有机会接触到或是有相关经验。通常某基金的对冲策略实施效果,和这个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类别、规模、介入的市场、个人教育背景、个人投资经验等有相当大的关系。
一位颇有经验的对冲基金当家人向笔者透露自己成功管理经验时说,他的强项是宏观策略,但在每个具体的市场和资产对冲策略上,他更倾向于分权给手下的交易员,每个人可以自由做多或是做空某种证券或资产,而他本人只是对总的组合头寸进行管理。
在外人看来,可能同一个公司里不同的交易员会同时看多及做空某个证券。但在上述基金管理层看来,这完全没有问题。“这样可以让交易员们放手一搏,他们业绩也与眼光挂钩,而我要做的只是最终风险的把控。”他说。
遗憾的是,香港不少对冲基金都是私募基金,因此没有公开的数据去判断各家的对冲策略与执行力;但如果从一些公募基金的数据来看,不同的基金经理在对冲策略的实施方面能力差别也是大相径庭。
美国一家大型基金托管银行的基金业绩分析师对笔者介绍,同样是公募基金,有的基金经理就做得好,时点踩得很准;有的就做得不好,完全是“照本宣科”,而不是灵活办事、主动管理。所谓照本宣科,即该基金经理的操作是根据基金章程来进行,但是缺乏对市场的整体判断。这种做法往往没有充分考虑资金进出市场的时点,严重情况下会令基金的净值回报大打折扣。
在那些专业的基金分析师看来,“照本宣科”并不违反基金章程的规定,但是显然没有发挥基金经理应有的职能。
“很明显,有基金经理时点选得好,Hedged完之后能赚取更高回报,有的则不行,被这些基金经理对冲完,虽然股票还是在赚钱,但是由于货币远期亏了很多钱,所以总回报率甚至由正变负!还不如不做对冲操作。”上述分析师说。
业内认为,债券投资专业户、太平洋投资公司(PIMCO)的对冲策略执行得不错,往往能在本币要上扬之前及时转回本币。有个别替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基金管理的机构也做得不错,至少从美元计值角度来看,他们管理的资产没有出现损失。
在这一点上,看法出现差异。不少内地评论员在媒体上指责,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出现了“贬值”,还有人以此认为主权基金的投资回报率较差。
然而,在判断主权基金管理者水平的时候,要谨慎处理上述情绪,因为不少主权基金是以美元为“本币”的,因此从那些替国家主权基金管理资产的基金经理角度来看,只要保证以美元计价的这部分主权基金不出现亏损,并有所盈利,就算完成了任务。
说到这里,笔者认为有必要提醒内地投资者,看待对冲基金应当有合理预期。
近年来,有不少内地投资者赴境外购买对冲基金产品,或是聘请境外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设立对冲基金。而香港的基金经理曾抱怨说,内地的投资者(个别还是国内第一梯队的专业投资机构)对于对冲基金经理的要求简直是不可思议得不切实际。
“他们对于绝对回报与风险的要求很奇怪,简单地说想让你多赚钱,但又不需要承担太多风险。”一位对冲基金行家说,他们似乎没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本期沙龙以“数智驱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普惠金融新生态”为主题。
围绕优化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强化普惠金融科技应用与风险防控、拓宽普惠金融覆盖范围与服务效能等内容进行深度探讨。
来自银行、保险、股权投资领域的嘉宾共聚一堂,探讨如何通过机制改革、融资模式转换、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
为助力科技企业发展,陆家嘴金融沙龙第19期活动将于7月12日如期举行。
最新数据显示,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成为首个身家超10亿美元的网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