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孩子应该去兴趣班吗

好运money+ 2013-07-09 16:08:00

责编:群硕系统

父母的经济状况处于社会中等水平的,给孩子报的课外兴趣班最多,因为他们最怕落后于人。

陶陶学会了一种和父母对抗的方式——拒绝去上兴趣班,他的妈妈孙云晖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在这个问题上跟他纠缠一番,强制地命令、和缓地讲道理甚至是轻微的惩罚在这个过程中交替出现。兴趣班甚至变成了陶陶要挟孙云晖的手段,学费都提前交了,隔三差五地不愿意去就等于浪费了,孙云晖要哄着他去上,就被附带各种要求——买一件什么玩具,要求去公园玩等。

孙云晖给儿子报的兴趣班有3个——跆拳道、少儿英语和美术,主要是在周末上课。这和《好运·MONEY+》针对“孩子上兴趣班”的问卷调查结果相吻合,在多选题“上什么类型的兴趣班”上,选择外语类、艺术类和体育类的比例最多。

上兴趣班成了很普遍的学前教育形式,在是否上兴趣班的问题上,只有12%的家长明确表示不会让孩子上兴趣班,88%的家长表示有计划、孩子正在上或者让孩子上过。有“总比什么都不学好”想法的和以“孩子感兴趣”为原因的这两类家长,在调查中比例非常接近。

兴趣班到底发挥的是什么作用,你真的了解吗?

首先你先不能太焦虑

虽然明确表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心态的家长是少数,但在我们的调查中,还是有57.9%的家长有“学了总是比不学好”的想法,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能输”的焦虑。

这些其实源于父母的脆弱和不自信,因为自己比不过别人,有自卑心理,更容易焦虑和在意孩子不如别人的时候会自卑、被淘汰、被忽略。这类父母就容易跟风——别人学什么我们也学什么。

家长对落后的恐慌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儿童心理老师齐常才发现,经济压力偏大的家庭,给孩子报的班会更多,尤其以他在北京从事教育行业的经验,通常父母的经济状况处于社会中等水平的,给孩子报的课外兴趣班明显比富裕家庭和偏低收入家庭多,因为这类父母最怕落后于人。

你是“没时间”父母吗?

齐常才认为,上兴趣班成为一种普遍行为,原因之一是有大量的“没时间”父母。因为没时间,就花钱把孩子送到各种教育机构去上兴趣班,把自己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都交给别人。

但教育机构和孩子父母的责任承受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它们至少要保证孩子在学习期间是安全的,所以不敢放开,承担不了太多责任。因为这些压力,只求孩子安安静静坐在那里,不要出什么意外就好,这也是束缚一部分兴趣班的教学方式的原因。

学前教育的核心仍然在于家长的用心和精力,兴趣班只是在教育中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早早地在这个问题上想清楚:到底是牺牲自己的其他时间,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关注孩子的特点上,还是花钱买轻松,把孩子送出去给别人教。表面上看来只是上不上兴趣班的问题,根源上却是不同教育理念的问题。家长应该首先明确观念再做出取舍。

孩子未必真感兴趣

即使孩子表现出了上兴趣班地积极性,家长也需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愿意去上兴趣班:是喜欢去兴趣班上课学知识,还是更喜欢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实际结果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后者的可能性要比前者大得多。

而齐常才发现,孩子最初愿意学什么,心理机制也在起作用,他们会更趋向于父母的喜好——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孩子会去做父母喜欢的事情。

但是学了比较长时间或者兴趣班的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孩子逐渐感到自由度受到限制,这时就会有压力感。压力感无法纾解时,再遇到一些事情,就会形成反抗行为,出现陶陶和孙云晖之间发生的那种僵持,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情感。

因此,觉得“是孩子感兴趣才让他去学的”时,父母需要问自己的是,你有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过自己类似的喜好,有没有无意间左右过孩子的选择。

方式不当会适得其反

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在实践中的发现足以证明教育方法比上兴趣班本身重要:带幼儿园的孩子玩画画游戏,给孩子一个虚构的主题。结果一些接受过美术培训的孩子画不出来,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孩子反而能画出来。这是因为美术兴趣班的老师没教过怎么画——基于刻板模仿、追求“画得像”的美术培训实际上扼杀了孩子自由想象的能力。

很多父母送孩子上美术兴趣班的初衷是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但如果兴趣班的教育方式只重视模仿能力,忽视每个孩子的内心表达,起到的就会是这样的副作用。老师指导程度低,注重内心的表达,尊重孩子的创作和发展方向的兴趣班才是比较值得赞赏的兴趣班。

如果一定要为孩子报兴趣班,齐常才建议,要先带孩子多接触外界,听儿童音乐会、看美术展览、参加体育项目,借此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而且,在选择培训机构之前要试听课程,了解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选择以游戏方式为主的教学,等这些准备工作都齐全了,再让孩子自己选择要不要上兴趣班和上什么兴趣班。

重要的是学会承担和坚持

齐常才主张兴趣班上一两个就足够了,而且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了什么和学得怎么样,而是是否能建立“选择了就要承担”和养成坚持做一件事情的行为习惯。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家长不要代替孩子做选择,要让孩子自己决定上不上和上哪个。但一旦选择了,就要督促和鼓励他坚持下去。

根据孩子的身体特征,通常在6岁之前身体的运动机能要打开,做到手、脑和身体的协调。长期坚持一两个兴趣的作用比前后学十个八个兴趣班要明显得多。当孩子承受不了这么多兴趣班给他造成的压力时,家长最终只能同意他放弃。次数多了,孩子就容易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面临压力时不做其他尝试就轻易放弃。

可能孩子乐意去上的兴趣班未必是发自内心喜欢的,但是借此学会坚持的态度和自己做的选择必须自己承担的理念更加重要。

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玩

6岁前的孩子需要足够的时间自由地玩。“玩”这件事,对成年人来说更多的是放松,而对孩子来说,却是发展自控力和培养性格耐力的过程。

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情感的控制、压力的承载都是通过玩学会的,而不是通过手把手地教会的。一套乐高玩具,孩子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都需要时间和耐力去承担这个过程中的枯燥乏味,发现和总结出一些规律。兴趣班其实上是一种自由度更小的玩,所以恰当的自由度非常关键,如果兴趣班对孩子的限制太多,就不适合再去上。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