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被称为中国第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的中缅天然气管道开始试运行。然而中方此次却显得异常低调,受缅甸政局变化、密松水电站被叫停、莱比塘铜矿项目遭遇挫折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中缅油气管道的前景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一开始,中缅油气管道就被赋予了中国油气进口战略性通道的使命,来破解马六甲困局。在很多人看来,一旦被提高到战略性程度,即意味着可以不计成本了。其实不然,油气管道作为重大的经济基础设施,如果不计成本地长期低效率运行,甚至空转,只在战时发挥作用,显然是巨大的浪费。只有体现出商业价值才能赋予中缅油气管道以活力,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何为国家利益?在这里显然是保障海外油气供应安全,而被认为是中国海外油气供应安全最大威胁的正是“马六甲困局”。在此,暂不论“马六甲困局”这一命题是否成立,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在决定建设中缅油气管道之前,是否对缅甸的局势和管道安全性做出过系统研判,并对不利因素的出现做出过及时的应对。
显然,缅甸的局势发展并非完全如中国所料。2011年2月,缅甸总统吴登盛上台,结束了缅甸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军政府统治,民主化改革所引起的迅速变化让传统的中缅关系面临巨大挑战。密松水电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叫停。随着昂山素季被释放,美国总统奥巴马历史性访问缅甸,在中国看来,缅甸似乎一夜间投身西方国家的怀抱,中缅关系似乎渐行渐远。
这种感觉在5月初于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场首次由缅甸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900多位世界精英云集于此,而中国内地的与会者仅有十余人。更难堪的是,会议的举办地正是几年前由一家中国建筑公司承建、由中方赠与缅甸军政府的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
这种“以怨报德”的事件近年来似乎屡次发生在中国身上。最典型的例子来自苏丹,自南北分裂以来,中国一手打造的苏丹石油工业和大量基础设施几乎被荒废,南苏丹油田停产,苏丹被断供,中石油损失惨重。“谁丢掉了苏丹?”,“谁丢掉了缅甸?”,一系列的疑问值得中国深刻反思。
中国的能源“走出去”似乎总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外界,包括当地居民和中国国内对诸多项目的运营情况知之甚少。“走出去”很大程度上成了政府间和国企的游戏,信息闭塞也会让国内民众心生质疑,一旦项目失利,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则将对中国能源“走出去”产生负面影响。
再回到中缅油气管道,根据规划,该管道具有一个几乎完美的未来。中缅天然气管道为继“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之后的中国第二条跨境天然气管道,同中缅石油管道西起缅甸港口城镇皎漂,经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境内,并行敷设至贵州省安顺市,然后天然气管道向东南方向延伸至广西贵港,同西气东输二线联网,石油管道则向北敷设至重庆。
中缅天然气管道设计年输送能力为120亿立方米,石油管道设计年输送能力为2000万吨。即使满负荷运行,按照2012年中国油气进口量,中缅天然气管道和石油管道也仅能为中国油气进口贡献28%和7%,鉴于未来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还将大幅上升,中缅油气管道远非中国油气进口的主渠道。
那么所谓的“战备作用”能否提升其战略性呢?也不尽然,尽管从中东的进口石油可以通过中缅石油管道直达中国西南,绕道马六甲海峡,但其实所谓的“马六甲困境”多有夸张成分,况且中缅石油管道也面临严峻的安全问题,其被袭击的风险甚至高过马六甲海峡被封锁的可能,战略性之外,只能说为中国增加了一个进口渠道而已。
真正能体现中缅油气管道价值的是能带动中国西南片石油炼化行业的成长,解决西南地区的上游供应问题,完善丰富中国石化行业的布局,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缅甸也可获得可观的过境费,甚至可以从该管道下载一定的油气资源,解决部分国内供应问题。也就是说,商业价值才是中缅油气管道的基本出发点,维护中国油气供应安全、维系中缅关系是该管道所产生的附加值。
要保证商业价值,就得找到足够的上游资源,这是中缅油气管道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此外,民主化改革将成为缅甸政局的大势所趋,能否顺应历史潮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政府间秘密合作模式,让项目运行更加透明、可监督,照顾到当地居民的利益,规避安全性风险,将决定中缅油气管道能否有效运营下去。这也是未来中国能源“走出去”所应汲取的经验。
(作者为第一财经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2025年完成不少于750公里燃气管道更新改造,燃气道路管改造全面完成;完成150公里供水管道和100公里排水管道更新改造;积极探索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新机制。
中缅双方不断加大执法合作力度,持续开展集中清剿行动。
由成都航空湿租给越捷航空的两架C909飞机今日正式开通“河内=昆岛=胡志明”航线。
金融领域因其数据密度高、专业性强,暴露出大模型垂直行业数据供给不足的问题。
美国加征关税旨在重振制造业并增加政府收入,但其政策可能导致高通胀、供应链中断和全球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