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以待己,严以待人—当规则的制定者采用的是一种双重标准,公平也就无从谈起。
养老保险双轨制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简单来讲,就是公务员与普通民众在养老保险制度上被区别对待,前者每月无需缴纳养老保险,由政府财政为其拨款—也就是纳税人出钱,但是其退休之后所领取的养老金,却是正常缴纳社保的纳税人的几倍。
因为牵涉到特殊集团的利益,这个多年备受指责的不公平对待方式,始终无法得到解决。最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取消养老双轨制是未来的大方向—这个消息乍听起来令人欣喜,但实际上与他在去年做出的表态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类似的态度让这个部门的一些计划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比如,面对社保压力,该部门今年再一次提及国际上普遍施行的延迟退休计划,却因为反对无疾而终—话题最终会绕到解决之日遥遥无期的养老双轨制的问题上。
实际上,每年的两会上都会讨论这个话题,认为其坏影响“必须受到高度重视”,“不能再拖下去了”。一些人大代表直言,这个问题并非难解决,只是碍于利益,是一种托辞。
双轨制一直是各种问题的源头。你能在中国看到各种各样的双轨制,比如土地、教育、户籍、企业和企业税收等。它们是中国经济改革,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遗留下的一些问题—这些双轨制原本的意义早已经失去,但它们的继续留存让公权力被无限放大,带来许多灰色腐败空间和不良的价值趋向。
以价格双轨制为例,它诞生于1980年代,当时由于改革所指向的权益划分和激励机制发生巨大变化,带来了一场连锁乱象,价格的不合理性被当做一种根源—由政府制定价格的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价格双轨制,让计划外的私营经济可以获得生产资料,自由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也催生了许多“官倒”—由于采取计划外和计划内双重体制,而生产资料在这两个体制中的价格却存在巨大差距,计划内容易获得的资源在自由市场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一些有政府背景的人通过卖“指标”中饱私囊。
实际上,在双轨制下,腐败是无法杜绝的。目前正在逐渐退出的土地双轨制与价格双轨制类似,2002年土地的使用权分成两种,一种以招拍挂形式由开发商交易获得,而另一种政府、科研、事业单位等用地仍无偿划拨。这期间也诞生了巨大的灰色空间。
特殊利益集团的形成和普遍存在,对社会上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站在公权力不断膨胀的角度,你很容易理解为何每年有那么多年轻人削尖脑袋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但许多尚未去除的双轨制越来越不合时宜,使矛盾剧增。户籍双轨制即为其中之一,以农村、城镇为划分的二元户籍结构及其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福利差异,显然已经阻碍了城镇化的深入,最终它也是大量衍生双轨制的渊源。
政府补贴特殊行业及国企的做法,及其所造成的种种扭曲已经对大量的私营企业的生存构成影响,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羁绊。比如,在金融及垄断领域的双轨制,造成许多分配不公。
看上去,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着手改变这一情况。据悉,世界银行正在为中国政府草拟一项全盘性的改革计划,“一旦获得采纳,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重大影响”。这项计划与政府完全放手有关,包括大型国有银行的私有化,以及农民土地私有化。它将有助于避免中国经济减缓遇到的问题。
比起眼下的养老保险双轨制,这一堡垒将更难以攻克。
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转型,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后,消费金融被推至提振内需的战略高地,尤其是今年,提振消费政策力度持续“升温”,就在央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单独列出了《持续完善金融服务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专栏。
总的来看,4月份,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但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主要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国民经济延续向新向好态势。
关税上调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供应链造成压力,推高生产成本,导致企业投资放缓,波及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
《经济学的未来》记录了2009年德国经济学界的大论战,探讨了秩序自由主义在德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中德经济学研究的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