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业板再度创出新高,银行等大盘股继续被遗弃之时,关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行不行的问题,又被拿出来说事。
那些为低估值蓝筹股呐喊的投资者,明显有英雄落寞之感。民生银行算是挺争气的了,在今年2月份股价越过了2007年的最高点,至今也算维持在高位。可这背后,是民生银行净利润从38亿元增长到了375亿元,6年近10倍的利润增幅换来的仅仅是股价6年不涨。至于大秦铁路、长江电力、中国建筑的表现,就只能用悲惨来表示了。
是哪里出了问题?价值投资在中国真失效了吗?
在10年前,A股市场有1177家上市公司,至今涨幅超过10倍的有28家,前5名分别是贵州茅台(34倍)、云南白药(32倍)、上海家化(27倍)、包钢稀土(26倍)、格力电器(25倍)。把这28家公司做一总结,最多的是医药、食品饮料和白色家电。
中国的长期投资理念自2005年开始觉醒,之后这些大牛股才得以出现。但另一方面,在2007年之后,大牛股的表现却分道扬镳,前述拿着银行、中国建筑之类的投资者遭到亏损,而拿着医药、格力电器等的投资者则扬眉吐气。
同样是业绩增长的公司,同样是长期持股,同样是行业龙头,却为什么会出现迥异的结果?
有人说,那些股价跌的都是周期股,这类公司一向难出持续牛股。的确如此,当中国经济由高增长进入到均衡增长的市场环境后,周期类股就只存在阶段性机会了。比如美国市场的标普500成份股,在近10年中股价涨幅超过10倍的公司中也都是以消费、医药为主,包括苹果23倍、再生元制药15倍、万事达卡12倍。
不过,在A股的消费类公司中,这些年也出现了分化。比如五粮液、张裕、四川长虹、华兰生物等都出现增长不可持续的问题。在不久的未来,这种分化将会更明显,甚至一些老牌牛股会面临新的冲击。
相对麦当劳、沃尔玛、思科等上市后涨幅几百倍、经历过几轮经济周期的跨国公司来说,中国的上市公司还太显稚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基本维持着高速增长,但当赚快钱的时代渐渐过去,上市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更多将体现在持续的创新、高效的管理、完善的治理结构等方面。一些公司将穿越周期,从单纯依赖资源、制度、成本等优势向更全面的、更优秀甚至伟大的公司发展。这些公司,才是投资者需要寻找,并持续投资的标的。
联交所《企业管治守则》及《上市规则》的修订历程展现了近20年监管重点从基础合规框架构建逐步转向治理效能提升、风险前瞻管理、多元包容文化塑造以及长期可持续价值创造的深层次要求。
2024年度上市公司分红意识不断增强,用“真金白银”积极回报投资者。
不仅控制权转让受挫,*ST华嵘的部分股权还出现流拍。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这是在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非常不容易。
近年来,蓝黛科技在机器人关节等热门领域动作频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