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兰德朝鲜报告”的传说与现实

第一财经日报 2013-09-09 05:26:00

责编:群硕系统

去年,笔者得以有机会造访兰德公司,这让笔者非常兴奋。虽然对“朝鲜报告”的真实性已有怀疑,不过还是希望能够亲身一探究竟。

以下这则传说,不少人都听说过:

话说,朝鲜战争前夕,兰德公司就朝鲜战争的形势作了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预测中国是否会出兵朝鲜。当时兰德公司想将这份报告以150万美元卖给五角大楼,但五角大楼认为兰德公司纯属讹钱,断然拒绝了。随着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吃了大苦头,五角大楼又想起来这份报告,于是又花了200万美元把这份过时的报告买了回来,发现报告的结论仅有七个大字:“中国将出兵朝鲜。”从此以后,兰德公司声名大振。

这个段子流传甚广,已经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这也是很多中国人(哪怕是国际关系外行人)听说兰德公司这个名字的起因。然而,9月3日《思想云》微信公众账号(@yicaisixiangyun)对此作了辟谣:这份所谓的“预测中国出兵朝鲜”的“兰德报告”根本不存在,是一篇伪作。笔者愿意在此详细解释。

与很多人一样,笔者第一次听说“兰德公司”的大名就是因为这份所谓的“朝鲜报告”。在大学的国际关系课程上,老师还专门讲授了这一段“历史”,更让笔者对此深信不疑。笔者更是千方百计希望找到这份报告,然而一直没有看到。

去年,笔者得以有机会造访兰德公司,这让笔者非常兴奋。虽然对“朝鲜报告”的真实性已有怀疑,不过还是希望能够亲身一探究竟。

用“大隐隐于市”形容兰德公司华盛顿办公室再合适不过了:它就在一个商场的楼上,但进去之后别有洞天。安保极其严格。笔者在等待身份验证期间,时不时看到往来的身着制服的美军军官。门口的落地窗外,几百米外的五角大楼清晰可见。

就在这面墙上,镌刻着兰德公司成立至今的主要研究成果。笔者特别仔细查看了1950年前后,并没有发现“朝鲜报告”。

在正事之余,笔者也得以查看兰德的历史档案,在1950年前后确未发现“朝鲜报告”。检索“朝鲜”有很多记录,但其中并没有传说中的这份报告。

笔者不死心:会不会是因为这份报告过于敏感,以至于过了60多年仍未解密?

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60多年前的一份商业性报告已经毫无保密的理由;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证明,这份报告并非兰德所作。

1944年,美军陆军航空队(即空军前身)首任司令亨利·阿诺德提出了“战后和下次大战时美国研究与发展计划”,要求成立一个“独立的、介于官民之间进行客观分析的研究机构”。这被称为“兰德计划”——兰德即“研究与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英文简写。1948年,根据这一计划,兰德公司成立。虽然作为独立的研究型公司,兰德公司仍然以空军为首要服务对象。成立伊始,其主要研究方向仍然是空军及其延伸领域。1950年,兰德发表了若干报告,包括如何改进战斗机发动机效能等。这是“技术宅”路线,不可能涉及“中国是否出兵朝鲜”这样的全局性、政治性课题。

事实上,脱胎于美国空军、最初由一群数学家和工程师搭建的兰德公司一直保留着“技术宅”基因。今天,兰德的口号依然是“客观分析,有效方案”(objective analysis, effective solutions)。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用数据说话的定量研究,而非定性解读。这使兰德公司在美国战略智库界独树一帜。也正因为此,诸如“中国是否出兵朝鲜”、“中国人国民性”之类的课题根本不会出现在兰德公司的研究框架里。兰德公司成名也并非因为朝鲜战争,而是因为其1957年对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跟踪。

不过,军事与政治的关联过于密切,纯军事研究是不可持续的,不可避免地要与政治产生交叉。从上世纪60年代末起,随着越南战争的深入,以及全球格局的大变化下,兰德公司的研究逐渐渗入政治、外交等广泛领域。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兰德关于中国的研究明显增多。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兰德在中国的业务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似乎也正是在兰德进入中国的同时,有关“朝鲜报告”的传说开始流行起来。

在笔者造访兰德期间,也曾询问过兰德研究员,有没有听说过“朝鲜报告”。好几位研究员告诉笔者,他们其实都听说过这则传说,也知道兰德因为这个谣传在中国享誉盛名。兰德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至少客观上——甚至不排除有主观动机——沾了“朝鲜报告”的光,虽然这是一份并不真实的伪作。

兰德也有主动利用这则传说的时候。在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之际,兰德公司组织人马,进行了关于中美再次发生冲突可能性的研究,于2011年发表了《与中国的冲突》。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提出了一个与那份并不存在的“朝鲜报告”相似的观点——美国应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今天,我们重新梳理这份并不存在的“朝鲜报告”,并非只是为了辟谣。虽然是伪作,但它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美国如何判断中国何时以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美国应如何避免与中国的冲突?令人遗憾的是,《与中国的冲突》报告虽然认识到这个问题,但给出的答案非常平庸,仍是老套的“遏制+接触”思路。从奥巴马在此次G20峰会上与中日首脑的会面可知,美国一直没有理解钓鱼岛主权对中国的重要,正如60多年前美国不理解朝鲜半岛对中国的重要。如果兰德或者其他美国智库不能对此问题作出有效回答,那么美国还可能继续犯60多年前的错误。这是这篇伪作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作者为本报记者、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