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亲历中美小学生节日送礼

一财网 2013-09-10 16:45:00

责编:群硕系统

我们这样收入在美国居于中低水准的家庭,却送出了价格最高的礼物。

教师节前几天,同事之间不免相互询问:“给不给老师送礼?送多少?”还有同事收到了儿子学校的提示,上面说:“请家长教育孩子以‘尊敬师长、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作为教师节的礼物,不向教师赠送有价值的物品,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这则提示在同事中颇受好评。

去年我带着女儿在美国住过几个月,其间也收到过女儿所读小学的一则提示,那是在情人节前几天。在美国,情人节已不限于情人、夫妻共度,而是可以和亲友、同学互赠礼物的常规节日了。女儿带回家的那张纸上写着:你的孩子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赠送礼物,也可以不送。但如果你的孩子要赠礼给同学,那就必须给班上每个同学都送一份。

这所小学是上世纪60年代堪萨斯大学教育系主任退休后创办的,我女儿在那儿读书的半年中,曾经几次带回校方的提示,涉及主题不一,比如一位老校工去世,因不少学生与她相处过,学校提醒家长注意疏导孩子的悲伤情绪;再比如有孩子放学后受到陌生人骚扰,学校要求家长告诉孩子该注意什么。总之,学校非常注意孩子的心理、平等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情人节前的周末,我们在超市挑选了19份盒装糖果,每份一美元,让女儿在情人节那天带去,给班上每一个同学和班主任,当时觉得这不贵,也还好看。

那天放学,女儿带回来一包东西,里面是同学和班主任送给她的礼物:散装的铅笔、橡皮、印度风味的糖果、小本子等。就价格而言,都是几美分、十几美分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这样收入在美国居于中低水准的家庭,却送出了价格最高的礼物。这背后,或许反映出中美两国不同的送礼观:我们觉得,礼物再怎么说也要好看,有包装;美国人则认为,这是孩子在送礼,不必讲究形式和价格,心意到了就行。

说到给老师送礼,还有一事记忆犹新。女儿在国内一年级上半年读的是一所私立小学。当时,我在家长论坛中推荐读《开明国语课本》。于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向我借阅,但借走第一册后久久不还。索性,我把其余几本也要女儿带去,一并给老师,说明是送给她。这位老师收下书,竟对我女儿说:“这才想到啊。”听到女儿转述的这句话后,(借用一句网络用语)我简直一口血要吐出来……

最后回到教师节送礼的问题。这次我们不太纠结,暑假在英国旅游时,已经买了护手霜、巧克力等礼物,要女儿在教师节送给老师,总价格或许还不及有些家长送出的一张500元购物卡,但得体就行。

而女儿几天前开学时带给同学分享的两大包巧克力,倒也值得一提。这是用我们奖励她的钱买的。在英国期间,在快餐店点餐时,她那一份,我们常叫她自己去跟店员点,以锻炼她的英语口语和跟人打交道的勇气,每次奖励一英镑。如此积累了七八镑,正好用来买糖果给同学。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