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举着话筒在大街上随机问路人“你幸福吗?”不同,“国民幸福指数”以及“中国民生指数”的统计是基于科学方法的调研。当我国将“中国民生指数”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在国内上百个城市里展开民生指数调研时,不丹也在努力向世界推广“国民幸福指数”的评价体系和幸福理念。
9月22日,不丹前首相肯赞?多吉携夫人抵达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参加了“安吉幸福指数”的评审会,并在《幸福是什么》一书的发布会上分享了不丹的国民幸福策略。该书由不丹民主化后的首任首相吉格梅?延莱著。
1972年,不丹第四任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首次提出“国家幸福力(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概念,在佛教价值观的基础上摒弃世界各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为发展指标,选择用GNH来全面衡量国家的发展。2006年发布的“全球快乐国度排行榜”则令名列亚洲第一位的不丹名声大噪,GNH也因“97%的国民感到幸福”这一结果而备受瞩目。
同样具有70%以上高森林覆盖率的不丹国和安吉县都被贴上了“幸福”的标签。然而,二者作为幸福的样本之一,并不能作为可简单复制的模式。理念可以借鉴,而幸福环境的建立则需要因地和因时制宜。
中国民生指数研究核心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正山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根据调查,不丹的国民幸福感正在随着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作为经济欠发达国家,不丹提出国民幸福的理念显得有些超前,但GNH理念无疑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过度GDP化和“先污染后治理”的歧路上,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和中国的民生指数一样,都是对政府治理的引导和修正,也是在经济、环境、文化和公民之间寻求平衡的依据。
刘正山表示,幸福的本质包含两个维度: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良好的生存状态。后者的主观偏多,而前者则相当客观。而中国民生指数的调查则并非为了测量中国人的幸福程度,而是希望建立更综合和良性的评价指标以引导政府为国民建立更好的生存环境。
在他看来,不同的地方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应该有不同的发展策略。“我当时向中央领导提交的建议就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很大,对那些欠发达地区的首要任务还是发展经济。只是我们不能再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而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起来,但发展经济的侧重点还是要更大一点,因为必须先把基本问题解决掉。”而对于已具备基础条件的发达地区而言,则需要政府转变思路,把居民的幸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近年来,中国多地推出了幸福指数,以求摆脱唯GDP论的惯性,追求更真切的民生幸福。
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为内陆国,人口仅73.6万。不丹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11年人均GDP约合2121美元。
用好用足经济政策措施“工具箱”,切实强化项目牵引,撬动更多发展增量;用心用情办实事惠民生,扎实推进民心工程、民生实事。
除了尽快用好存量政策外,财政部已经表态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财政部表示,将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意见》中每一项的落地生根,唤醒的都将是我们经济社会的内生潜力。
《意见》将公平放在民生政策的首位,强调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等政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