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有人说买入某个股票几年不涨,甚至下跌,就想起原先写的文章。要知道,股市里最大的变化是估值的变化,而非经济的变化,更非盈利能力的变化。所以,买股票,一是低估值,二是不用太在乎经济。
因此,大多人永远小心在高估值时候买入高成长的股票。招行连续增长百分40近10年,而12年股价跌到06年的水平。纳斯达克有多少是世界成长的引擎,但目前的指数点位和10几年前的5000点还是没得比。
同时,大多人永远要小心在高估值的时候买入好公司。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公司组合,漂亮50,曾经有两次套牢人们十年,第一次是七十年代,第二次是这个世纪的头十年。好公司成为行尸走肉,持有者估计坚持得心神俱疲,不知道为什么业绩增长价格还在下跌。
好公司或者高成长公司,很多时候,就是用来杀猪的,合适的理由,才会有足够的人心安理得的高价买入。
一
低估值和高增长,前者往往具有确定性,而后者没有确定性
当低估值因为总体经济不振,陷入低增长,是极好的买入时机。因为经济的规律总是高低相间,周而复始。一旦经济转好,低估值回到合理估值,就会有极佳的回报。
当低估值遇到流动性的问题,比如利率提高股市缺乏吸引力,比如股市过度扩容,但基于流动性总是会回到合理的水平,因此,一旦恢复,估值就会得到修复。
当然,最佳的状态是低估值加上高成长,那么,当低估值回到合理区域,就会获取公司快速增长带来的利润以及估值上升带来的利润。
简而言之,因为非公司长期转坏产生的低估值,就产生了很好的买点;同样,当大盘总体处于低估值的状态,因为经济总是增长的,所以,未来的收益就具有了极高的确定性。
低估值买入是王道的原因,就在于一些暂时性的问题总是会过去的,在于人们情绪转换后,价格又回到价值的身上。
二
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低估值的时候喊危险,高估值的时候喊安全
很多人成日关注自己没有能力关注的宏观经济,忧心忡忡(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分辨哪个是真的经济学家,哪个是假的;他们也不知道经济学家是有很多派别的,看多看空本来就有两派,如果有第三派,那么就是中立的。他们认同的经济学家,往往是外行经济学家,因为往往越外行的人,说出来的东西越浅白;也只有外行的假冒的经济学家,敢说自己什么都懂)。当然,还有一些人精力过剩,喜欢看世界经济的,可惜的是他们谈起欧美经济貌似头头似道,实则狗屁不通。
如果他们现实点,回头好好想想一个简单的可以轻易论证的事实,那就是:即使是金融危机,也不比一个股票pe被腰斩更严重。美国次贷危机,美国的经济损失了百分之50吗?欧债危机,欧洲的经济损失百分之50了吗?我们看到的,最多也就是让经济增长停滞罢了。而股票的pe被腰斩,就可以让一个股票从20元跌到10元。
因此,股民谈经济有问题,不如多关心他买的股票是否估值太高了。因为即便公司一两年不盈利,也不过损失百分之十几二十的利润罢了;而买太高估值的股票,一旦回归,就是玉石俱焚。
高估值是万恶之源;低估值带来未来的财富;故事周而复始。让我们看看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
1988年,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时,可口可口市盈率近15倍。1988年到1998年十年间,可口可乐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4.7%(略低于15%),1998底年股价达到66元,市盈率46.47倍!净利润的增长加上估值的提升,让巴菲特十年的投资净值增长12.64倍,年投资回报率达28%,这是一个标准的戴维斯双击。1998年到2011年,可口可乐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速仍然有10%,但十三年间股价没有变化,只是市盈率从46.47倍下降至12.7倍,失落的十三年。
三
大多人对市场的预期,是中短期预期,不是长期的预期。就像一亩田,你可以预期它明年收成不好或者大好,但一亩田的产量其实是有个定数的。一亩田的长期平均产量是1000斤,当它有一年的产量是1300斤或者700斤的时候,这亩田的价值其实变化不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根据这亩田长期稳定的产量进行定价的。但在股市中,因为市场先生的存在,因此当它是700斤的时候,就给500斤的价格;当它是1300斤的时候,就给1500斤的价格。
此外,大多好的公司长期的收益是相对确定的。拉长时间,这些优秀的公司收益率,除了极少数公司,大多相差不大。因此,如果两个同样的好公司,他们的估值相差巨大,正常情况下,就让人担心是否有透支的问题,或者,会欣喜地发现某些公司因为市场的乱流而产生了严重的低估。
投资是从大概率出发的,是从常识出发的。低估值,除了和自身对比之外,还和这个群体里的其他公司对比。高估的必然回落,低估的必然前行。辉煌的(透支)将蒙上尘埃;而遗弃的最终会被发现。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这个本源,就是价值,就是不通过博弈的价格而纯粹来源于公司的回报。而当我们假设其他变量相同,只从估值这个角度入手,低估值当然就是万王之王。低估百分之50,就可以轻取一个好公司5~7年的辛苦经营;高估百分百,则意味这个好公司5~7年的利润事先被人领走了。
四
不要去考虑宏观经济永远变坏的一天,因为宏观经济总是会从阴天、雨天走向春暖花开,买在寒风萧瑟时,卖在阳光雨露后。因为人们总是如此容易被外界影响,同时又不知道这只是季节轮转,只是晨昏交替,只是潮涨潮落。
范仲淹如此描述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而季节轮转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低估值买入,是看清了轮转、交替、涨落,知道太阳会升起,知道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是通过历史的经验确定二十四节气来推算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
网友评论:
bigfatcat:如何判断低估还是高估才是难题啊。如果简单看财务数据,那么最好的投资者应该是会计专家,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coolbirdor:长篇大论,看起来是很有道理,希望你能解答一个问题:多低才是低估值?回答不了,就等于什么都是白说。低估50%,你的标准是?比如你说当下的银行股,是低估了多少?
danfung:盈利能力的變化,經濟變化,估值變化三者關係是密不可分,忽視任何一者都無法了解一間公司真正的價值所在。
蜗牛福州:我冒昧的说个我个人的标准吧:
1、个股的估值的标准,沪深300市盈率为正常标准,不管大盘估值如何,如果个股低于沪深300估值50%,可以粗略的算低估。
2、还一种方式,个股的估值在行业中和其他个股比(比较有代表性的,不要亏损股,最好前几名龙头的估值)对比大大低估的。
3、对大盘的估值,有一个方式是相对靠谱的,社会融资的真实成本(不是扭曲的利率),用社会融资成本除以1得出的,可以比较好的代表现在股市的估值。
估值这种东西更多是种感觉,不要试着用一个公司去套或者定一个固定数值标准,但,任何高估的东西,买入的时候都要抱着谨慎又谨慎的态度,能力圈这东西,一般人都容易高估了自己;
楼主的思路有些地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尤其是用常识去投资,投资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事,指望用一篇文章把所有的要点都点出来,没人做的到的。
蜗牛福州:我觉得挺好的投资方式是:
1、能力圈中的个股 常识性判断低估 相对成长=有安全边际的成长股投资
2、能力圈中的个股 有安全边际的低估 未来高确定性的复苏=有安全边际的戴维斯双击
上面两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点:能力圈、安全边际
举2个例子:长城汽车刚上市发行价13元,最低价跌到10元多,市盈率不到10倍,如果能力圈在汽车行业的,肯定会了解到长城汽车的H6上市后面即将放量,而且放量的节奏可以根据长城汽车产能释放节点判断,如果在发行价附近买入长城汽车,就属于上面第一种方式。
新希望也许符合第二种:持有民生银行近15亿股权,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商,属于现金牛,毛利净利润非常稳定,这两块的估值完全可以支撑他160亿左右的市值,它最大的变数在于农牧板块,生猪养殖周期下滑近2年时间,禽类养殖也是,黑天鹅密集上半年,上海死猪肉事件,药鸡事件,包括地震它都没躲过,被称为2013年最倒霉的A股上市公司;现在生猪和禽类养殖已经走出下滑周期,未来有可能走出以上第二种行情。
以上,只是大体举2个例子,一个已经证实过了,一个还有待证明。
这只是个人对待投资的看法,与楼主的理念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冒昧滥发了一通。
bbmao:低估值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这里不是美国!人家有健全的商业环境和监管体系!人家是投资,我们是投机!我们有太多的内幕!我们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今年还是10倍20倍的估值,明天呢?可能是巨亏!谁能知道呢?
选股好帮手:我的选股理念:股票上涨一年中就那么一两个月,其余大部分时间实在盘整或者下降。我个人太急躁,基本面分析不强,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但是有一类股票上涨都突破平台后上涨。我的选股器就选择的是这类股票。每个月有10-20%的收益我就很满足了。基本面还是要看的。总结就是:选股器选股(选时间),基本面甄别(选个股)。
狄枫:作者文采很好,不过不要误导刚学投资的同志,低估值是建立在该企业经营稳健增长的基础上,这是前提!换句话说,如果该企业一年净利润负增长,那么这个企业估值Pe将会逐年增高,这也是很危险的,股票不是仅靠几个pe,pb就能判断的。不过,低买高卖的确是王道,只要能判断什么价格是低,什么价格是高。
卜惹波罗密:买成长股是对未来估值,买低估股是对现在估值。对于还属于菜鸟的我来说,估值未来还比较难,先对现在估值吧。
top_gun888:我反对你文中第一句表达的基本观点“股市里最大的变化是估值的变化,而非经济的变化,更非盈利能力的变化。所以,买股票,一是低估值,二是不用太在乎经济。”
因为,你不能否认,当经济好的时候,股票的估值通常会升高,而经济低迷的时候,股票的估值就会下跌,所以,经济景气是影响股票估值的一个重要参数。往往是在经济低迷和信心崩溃时期你才能拿到绝地低估值的好股票。影响股票估值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就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变化,如果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强而稳健,当然其估值要提升,反之亦然。
我知道,很多自称为价值投资者的人是非常不屑于讨论宏观局势和牛熊话题滴。但我认为,价值投资者应该并不完全排斥对宏观环境和牛熊的探讨和认识。最重要的是,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要能现实和客观的认识到,任何时候,自己对宏观趋势和股市牛熊的把握都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即使不是完全缺乏把握能力的话!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可能提前确认牛熊的,那些自称能准确预测牛熊的人其实很多也是偶然或碰巧,不过只是反复炒作自己成功的预言而忽略更多次的失败预言罢了。
因此,价值投资者企图通过找到能穿越牛熊的好股来对付宏观局势和股市牛熊的巨大不确定性。当然价值投资者也很想牛市来了持有股票,熊市来了持有现金,可是因为做不到识别牛熊,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企图通过被动的持有好股穿越牛熊。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可能认为,识别好股可能比识别宏观趋势和股市牛熊要容易一点,但WHO KNOWS,在我看来,其实真正找到格力茅台这类千里挑一的能穿越牛熊的好股的难度一点不比识别牛熊简单,同样充满了偶然性。
除了上帝,一般人是没有能力判断啥时是牛市或熊市的,牛熊基本上是经过了后才能确认,事先甚至进行中你都充满了严重的疑虑和不确定。而且判断牛熊这脑力活也是过犹不及,牛市刚开始就卖光股票等跌的大有人在,熊市到底了还割肉等崩盘的大有人在,牛市快见顶了才满仓跟进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只有满仓套牢的人可悲,望牛兴叹的人也很可悲。
aerokk:寫得好。對於經營穩定的公司,的確一時經濟差的影響導致增長放慢甚至下降都能可能極大地壓低估值,從而創造投資機會。
江中月:市场有发现价值的功能,低估值股票就是表明就这个股票只值这个价钱,还可能是倒闭的前兆。没必要刻意去追低估值的股票,而要去找反转的股票。
定位理论做投资:反对楼主的观点。
好公司好价格=好投资。估值固然重要,但好公司绝对排在好估值前面,一个烂的公司假设你买的PE和PB极低,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公司经营每况愈下,利润下滑和亏损会导致低PE变高PE,高PE变负PE,净资产也会消耗的越来越少,最后甚至破产。
巴菲特早就抛弃了捡烟蒂的投资方法,后期都是投资具有护城河的优秀公司,他自己说很后悔买了伯克希尔纺织厂。你觉得他会后悔买了你举例的可口可乐吗?
除非你有财力控股一个便宜的烟蒂公司,同时又是个资产清算专家,这样你可以快速的变现一个烂公司的低估带来的价值。否则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坏公司的敌人。
好公司好价格=好投资,缺一不可,如果一定要排序,好公司肯定排在好价格前面。至少投资好公司输的是时间,而投资好价格的烂公司会输掉本金。
cxjmah:悲剧的地方在于,低估值是陷阱的概率很高,而且通常是企业高速成长期结束进入常规期。投资其实是个人能力去判断哪部分是自己能确定的问题。无论是估值,还是大盘,还是企业分析,离开了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做判断,迟早会在持有当中忍受不了而卖出。
风中客:什么叫低估值呢,按上文的说法似乎就是低PE,但PE的数值高低并不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就是被市场低估或高估了,有些高PE的企业也许并未被市场高估甚至还低估了,而某些低PE的企业却是市场的合理定价或甚至被市场高估了。
其实问题也许在于是否相信市场是有效的,认为低PE就是低估值有投资价值的,绝大多数都是相信市场是无效的,希望从市场的无效和错误中来博取获益。
一买就涨001:低估值没用,关键看未来行业发展,这才是王道,以前的所谓低市盈率已经过时了。顺势而为才是关键。
复利先生:低估值是王道是没错,错的是估值用哪一个工具合适的问题?以前我用市盈率,后来用总市值。因为,企业周期性的缘故,市盈率忽高忽低,不好估,也估不准。
天山大侠:可简单归结为“不是买好的,而是买得好”。价值投资如果投资不看时机,肯定会栽。但价值投资时机的确立标杆却是个人大不同。这才是造成各位“价值投资者”收益大相径庭的主因。
凡子:低估值再加上分散投资,已经构成了价值投资的基本内容,巴菲特成名后的一些投资已经不能再冠以价值投资的名。如在金融危机中买入高盛,是因为他是仅有的买家中的最佳买手,更多的是博弈。
垂直下降:在中国低估值且基本面不错的股票只能说明安全,并不代表能赚钱。当然你拿个3-5年应该会有起色,炒股无非就是把估值炒高,然后再寻求低估值的标的。我想说的是中国股市股票上涨很简单,其实就是国家政策和股票题材。符合今年国家扶植的必涨,符合题材热点的必涨。老百姓要弄懂国家经济?别闹了,连经济学家都说不准。我们如何去下定论?为什么中国股市是跟涨不跟跌,那是因为中国人只能看见眼前利益。这也就是中国企业没有文化底蕴且做不长久的关键。希望中国以后能多几个百年企业,那国际上我们就牛哄哄了。
泊志:静态来看完全正确,但是你作为投资人似乎应该不仅了解价值,还要了解价格的波动因素(有点求全责备),这个不仅要研究股票,还要研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