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西安城墙内,是为保护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2008年9月正式建立并开放,2013年5月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它仿城墙建筑与城墙相连,建筑面积近四千平方米。馆内主要展示隋唐含光门门道遗址、城墙断面遗址和隋唐长安城皇城过水涵洞遗址。
含光门初建于隋开皇年间,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侧城墙三城门中西侧的大门,经宋元至明代弃用。上世纪50年代初,含光门遗址西半部一段明清城墙倒塌,形成一个豁口;同期在市政府修筑沥青马路时成为出入城的南北通衢,使含光门中、西门道之间的隔墙及西端门墩均被破坏,只有门址底部保存尚好。1984年西安市在环城建设中再次发现遗址,1986年由中国社科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989年对部分遗址进行了回填,并建框架结构遗址保护大厅予以保护。 2004年进行含光门保护工程时,发现了门道遗址西侧的一段城墙内包裹着的隋唐夯土,及历代维修城墙时的土层结构和一段隋唐时期的过水涵洞遗址,为了保护并展示含光门遗址,2008年9月,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
含光门与丝绸之路
含光门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侧城墙三城门中西侧的大门,由于与鸿胪寺、大社、西市相邻,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唐丝绸之路的始发点之一,是唐代中外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据《唐两京城坊考?皇城》载,皇城为唐朝中央衙署所在地,为全国封建统治的中枢;皇城内的“左宗庙,右社稷,百僚廨署列于其间”。隋唐含光门内左侧是隋唐的“外交部”鸿胪寺和“国宾馆”鸿胪客馆的所在地,据《唐六典》记载,盛唐时期,唐王朝与世界上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频繁,每年都有大批“外宾”及留学生通过陆路或海路来到长安。唐王朝异常重视和外界的交往,设置鸿胪寺(署衙)予以接待和管理,鸿胪寺卿为正三品,外宾住宿、生活、学习的地方则有鸿胪客馆。鸿胪寺执掌外交事宜,丝路上的贸易、文化、科技往来自然归此处掌管。当年“丝绸”客商和使节就是通过这座城门,进入“西市”,然后西行到达中亚、西亚的,从宏观和微观都说明了此门是唐丝绸之路的始发点和终点。
世博会是全球最大的博览盛会,如今的博物馆亦不再局限于是展示、保存和保护过去有形文化遗产的场所,博物馆与世博会的共通之处越发涌现。就在上周刚刚过去的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其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与日本2025年大阪世博会主题“设计未来社会,让生命绽放光彩”都不约而同地关注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71座,每14.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在本次文博会现场,不仅能够在精神上和视觉上获得文化的洗礼,味蕾上也能获得别样的体验,安徽博物院将历史文物变成了美食。
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隆重开幕,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孙宋管委会等文博文创企业带来各自精彩的沉浸式文化消费体验。
过去与现在、文明与文明、人与人之间,都或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