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午,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在波兰首都华沙拉开帷幕。
根据今年9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第一工作组的报告,自1951年,科学家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确定人类活动应该对全球变暖负责。
摆在华沙议程表上的,包括达成对未来两年气候谈判进展的详细时间表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基金方面达成进一步共识等。
然而,可否通过华沙决议确保各国在2014年底前提交新的减排目标,以确保各国能在2015年底前达成新的气候条约的谈判前景并不明朗:《公约》中所确立的公平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的原则和适用于各方的原则正在受到发达国家缔约方的挑战,他们试图淡化《公约》以及减排的历史责任。
在各种探讨之中,英国能源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心主任约翰·劳夫赫得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以对宏观未来能源战略系统的角度来关注碳排放,并为碳减排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考思路,他提倡将碳消费的考量范围全球化,即所谓的“嵌入式碳排放”。
嵌入式碳排放
第一财经日报:在对全球公众如何影响能源系统的宏观研究中,你认为应如何计算碳排放?
劳夫赫得:我们从事关于“嵌入式碳排放”和“嵌入式能源消耗”计量的研究。
这意味着,如果单独看英国能源消耗,是呈下降趋势的。但是在增加产品和服务的进口量后去分析这些增加的进口产品和服务,则发现了其中增加的碳消耗。因此,一个国家能源耗费下降,并不代表这个国家中每个人都减少消耗能源,有可能只是将能源消耗的地点转移。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我们再看这些针对碳排放消耗的国际条约的话,我们要理解这对像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这些国家在发展制造业,这意味着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尽量降低或者转移制造业重污染企业基地。所以有些政客会说:“你看我们在降低碳排量,而你们却在增加。”但这其实是因为全球制造行业地点的改变。
日报:减少碳排放量的重点之一是减少个人能源消耗,各国基于国情不同,在此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你认为应当如何衡量?
劳夫赫得:我们要衡量的碳排量是基于我们的国家中每个人生活方式和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碳排量,不管是在这个国家产生的还是在其他国家产生的。
例如,我在英国,但是买了一双中国制造的鞋子,虽然我在英国本土没有消耗能源,排放温室气体,但是因为生产这个鞋子而在中国消耗的能源以及排放的温室气体,应该算在终端消费者的身上,因为是终端国家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导致了这部分碳排放和空气污染的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基础计量”。
智能系统推动低碳转型
日报:英国自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以来,做出了很多领先于大部分欧盟国家的探索,譬如新近出台了超低排放车辆战略等,你认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将面临哪些挑战?
劳夫赫得:在对于未来能源网络智能系统的研究上,譬如在对未来网络系统要满足稳定的远程收集、传输大量能源等方面,就存在多个苛刻条件,难度很高。
目前我们在研究智能控制反应系统,这可以实时直接和控制中心联系,控制输入输出电量。现在的能源系统只是关注总需求,并不了解每个用户的用电需求,而未来的能源系统会更加智能化,会对用电需求进行更加精细的管理。例如如果因为风力突然减小,风能发电量暂时降低,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想办法通过火力发电或者其他方式把短缺部分补足,最理想的方法是能够即时地对消费需求进行调控,例如通过“智能电表”将用户终端的冰箱温度在不影响食物质量的情况下升高一点,或者将正在运行的洗衣机洗碗机暂停加热十分钟,通过这些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调节需求来适应供给是最节省能源的做法。这样做有很大的好处,不用找多余补充供给,但是对供给和消费网络的沟通要求很高,目前只处于试验阶段。
在交通系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方面,我们现在使用智能控制交通流量来减少能源消耗。我们需要的不是建新路,而是更加有效利用已经有的。你可以注意到,在英国的主要道路上的限速牌上最高时速会在不同时段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而变化。车流量大小由摄像头监控并反馈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据此调节最高时速,通过限制过往车辆的速度来减少拥堵。
未来的交通系统会更加智能。坐上车,只需要输入目的地,车辆中的智能导航系统会根据路况告诉你最优路线和到达时间,然后你只需要按下“自动驾驶”按钮就可以休息,同时现在还有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用低成本微小摄像卫星网络在高空监控交通,覆盖整个国家交通系统,这样一来违反交通的行为就无处可逃,那么“电子狗”设备在未来将可能永远失效。
F1在这个夏季再度掀起热潮,电影《F1:狂飙飞车》在中国内地延长上映一个月,中国内地市场成为该片海外最大票仓。F1赛事通过多种娱乐化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粉丝和商业合作伙伴。
姚洋估计,现在中国的海外资产大概是GDP的一半左右,对照发达国家,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美国及其贸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