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海大众来说,2010年是个关键的年份,在2009年,上海大众以72万辆的销售业绩,成为销售最多的轿车生产企业。在2005年被上海通用超越后,上海大众时隔4年重新坐回了这个位置。
在这4年中,上海大众为登顶做了两手准备,其一是推出了斯柯达品牌,这一品牌虽然目前没有在上海大众的产品销售中占到主流的地位,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补充,在2009年,斯柯达品牌的销售超过了10万辆,双品牌战略帮助上海大众4年后实现登顶。
其二是在江苏南京开辟了第四工厂,将桑塔纳志俊的生产搬到了那里,在2009年末,普桑和志俊月均销量双双突破2万辆,在这场车市井喷中,上海大众没有因为产能的限制,而与登顶机会错失,而其“同胞兄弟”一汽大众,则深受拖累。
不过,在今年一季度的竞争中,上海通用仍然占先,上海大众屈居第二。如果没有意外,今年的榜首之争又将在这对“老冤家”之间展开。
如果分析销量的话会发现,上海通用经过 2008年~2009年的调整,其产品线已经完成了更新换代,除了景程、林荫大道更换了动力总成外,其他所有产品都完成了换代。其销售主力已经过渡到以新品为代表的产品线上。
而上海大众的产品结构已经明显老化,除了朗逸和明锐外,其余“跑量”的车型均为老车型,包括改款的新领驭、 Polo,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普桑和志俊。
在这种形势下,上海大众急需一款既能保证销量,又能保证利润,同时,对新细分市场保持“进攻”态势的车型,途观由此应运而生。
这款酝酿已久的车型,上海大众为其准备了每年9万辆的产能,希望通过其极大压缩本田CRV和丰田 RAV4的空间。在这一细分市场上,上述日系双强攻城略地的好日子,让大众艳羡不已,一向出手持重的大众,等到CRV赚得盆满钵丰多年后,终于推出了途观。
途观由上海大众设计中心和德国大众设计总部合作设计,在完美保留纯正德国血统的基础上,兼顾了中国消费者独特的审美需求和中国市场特点。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特地“加长80mm”以求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
对于一家研究中国市场四分之一世纪的企业来说,上海大众对中国市场的研究能力十分强大。这款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车型,在甫一上市就积累了5万辆销量订单,差不多把今年剩余的产能全部订了出去。
如此火爆的局面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局面,一部分消费者因为等不到车,需要加价提车;而上海大众方面则不断加班加点以求弥补需求。以上海一地为例,截至记者发稿,其交付量达到原先规划的175%,也就是说,上海大众按照两班工人轮换的方式在生产途观。
除了途观外,今年4月,斯柯达新明锐改款两厢。在2009年,明锐成功越级为月均销量过7000辆的主力车型,这一彪悍的成绩,使其成为给“斯柯达”品牌带来真正市场号召力的功臣。更换全新动力总成的明锐,其价格覆盖更为宽广,使其真正衔接了晶锐和昊锐之间,达7万元的区间。
不过,由于品牌号召力的关系,斯柯达旗下产品结构呈明显的 “纺錘形”,即中间明锐放量,但晶锐和昊锐的销量仍然不能让人满意。特别是斯柯达晶锐,这款精品小车由于和Polo的定位有重叠,月均销量3000辆的成绩,还未跻身主流行列;而昊锐作为全新车型,亮相之后在短时间内要取代新领驭的市场地位,也很难做到。
在上海通用接班之前,上海大众称霸国内乘用车销售市场20年。2004年后,上海大众对其销售大区做了重新调整,对经销商队伍进行了梳理,这些动作也为2009年上海大众重新登顶创下了条件。
对于国内拥有最庞大经销商队伍的上海大众来说,其1200多家的经销商规模,将是其保障夺冠的法宝。在途观上市后,可以预见在第二季度,上海大众与上海通用的榜首之争将会进入白热化。一季度,上海大众落后于上海通用2万辆,而途观上市有望迎头赶上。
上半年,全省汽车产量89.6万辆,同比增长18.3%,产量居全国第7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51万辆,同比增长58.4%,自4月以来产量稳居全国第4位。
车俊强调,要清醒认识到,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容易反复,要久久为功、持续整治。
简化返利设置,明确返利标准,杜绝模糊返利。
车贷年化利率不超过6%,五年期信用卡分期费率不超过16%。
东风正通过“科技跃迁行动”,与超300家伙伴共建12个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