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台州网友“gkjfhm”发帖称,台州一中有4名高考考生获得20分加分,加分理由是,他们均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过奖,他们的家长均是当地官员。该网友帖子引来当地群众以及不少网友的关注。
网友原帖:他们的爸爸都是官员
最近,网友gkjfhm发帖称自己看到省教育考试院公示了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加分考生名单,台州一中有4个考生获得20分加分,他们的家长,都是当地的官员。
4人获得加分理由是,曾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过奖。这是个主观性很强的比赛项目,网络上的负面评论不少。
4人中,邵同学的爸爸曾是椒江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台州一中的校长;王同学的爸爸是椒江区科技局局长;颜同学的爸爸是市信访局副局长、驻京办副主任;何同学的爸爸是椒江区一个街道的镇党委书记。
这4个考生中,有3个已获得保送资格。邵同学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同学被保送到同济大学;何同学被保送到武汉大学……
随后,有网友搜索“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台州一中获奖”发现:从第21届到第24届,辅导老师陈征燕和杨永建频频出现;比赛的主办方是科协,而王同学的爸爸就是区科技局局长。
省教育考试院:会查看几名考生具体情况
经《都市快报》记者调查,网友“gkjfhm”帖子所说属实。4名同学父亲的职位也基本属实,只有个别发生了改变,比如邵同学的爸爸已不是校长,目前供职于椒江区人大。
椒江区教育局的有关负责人解释说,现在许多高校都有自主招生考试,邵的小孩参加了。
“加分政策是省里确定的,不是椒江定的。这些加分的人,也不是椒江区教育局报上去的。”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加分和保送都有严格政策,只有取得相关资格才能享有,“上班后会去查看这几名考生的具体情况。”
而获得加分的几位学生家长较为谨慎,均认为自己的孩子符合加分条件。
辅导老师回应网帖质疑“帖子内容有点失实”
帖子中的辅导老师杨永建在接受采访是表示:他已看到了这个帖子,“上面说得有点失实”。
针对网帖质疑,他说的回答是:没有只选领导子女;高一学生入校后,学生自愿报名,表现突出的就收进学校科技创新小组,每年有三四十个。很多学生担心耽误课业,会放弃报名。
没有只收领导子女,其他优秀的也招进来的。比如上一届的金亚斌同学,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后被保送到同济大学。他家是农村的,没钱去参加比赛,还是亲戚赞助的。
(不过,在某报记者采访时,有台州一中毕业生说,他们上学期间,并不知道有这个科技创新小组。)
高考加分不可沦为“官二代”专利
武汉教师叶祝颐在公开撰文表示,高考加分切不可成为“官二代”的专利。
高考录取工作即将展开,维护高考公平无疑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高考加分政策的设计初衷,本是为了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然而,在某些地方,高考加分项目竟然成了“官二代”的专利。有网友调侃:“哥加的不是分,是特权。”
事实上,不仅考生对高考加分政策比较敏感。在今年“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也将矛头直指高考加分政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中,许多人建议尽快规范甚至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以便减少“以权谋分”的腐败现象。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平”;76.9%的人建议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高考政策,让高考重新“裸”起来。
在我看来,“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项目虽不利于推广素质教育,有因噎废食之嫌,但表达了广大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教育公平焦虑。看多了高考加分特权,还有多少人相信高考加分的可信度?“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扼杀特殊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制度语境下,指望权力阶层主动放弃既得利益并不现实。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寻租的空间越小。为避免地方各自为政、随意加分,山东省的做法值得借鉴――除保留国家级加分政策以外,取消全部省级加分项目。总之,高考加分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使“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要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避免权力之手染指。
公众为何对“高考加分”习惯性质疑
《新京报》6月17日刊登了一篇名为吴龙贵的普通职员写的一篇《公众为何对“高考加分”习惯性质疑》中指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是走俏的潜规则。高考加分被诟病这么多年,一些人适应政策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很多时候,要想非正当地获得高考加分并不一定要以直接违规的方式来实现。台州一中一位毕业生说,他们上学期间,并不知道有这个科技创新小组。从这个奖本身来看,既要做实验又要写论文,工作量非常大,尤其是投入不菲,显然不是一般考生所能承受的。
从根本上说,公众对于高考加分的习惯性质疑,源于制度上的习惯性漠视。连续发生高考加分丑闻之后,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民怨极大,这也导致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整顿高考加分项目的政策,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口号”式政策和规定,并未从纸面上落实到现实中,甚至有些地方只是对舆论监督的一种应付罢了。或许这才是让人最感无奈和愤慨的现实。
网友微博言辞激烈,呼唤公平加分制度
@wnwch:我也是老师,深知其中奥妙,一种面粉能做七十二种点心,就忽悠吧!
@光明的明:权利的魅力就在于左右逢源。
@有道是无欲则刚 :将心比心,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民工子女是不是应该加30分,那些单亲家庭的子女是不是应该加50分呢?
@孙立:高考加分项目竟然成了 “官二代”的专利。有网友调侃: “哥加的不是分,是特权。”
专家指出,分数线的变化体现的是市场、就业的指挥棒。
今年是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等新大学本科招生第一年。其录取分数线就比肩985高校,甚至超过了不少985名校。
王晓东日前撰文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于过去,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推动教育从“筛选”走向“激活”。
在教育稀缺地区率先试点“激活型大学”,打通产业出口。
跟本地优势产业、代表性企业紧密结合,可谓深圳特色高教发展模式的最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