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本的问世所带来的新鲜感,为伟大的作品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
在接掌柏林爱乐乐团之前,西蒙·拉特尔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无论是音乐会还是发行的唱片都引起乐坛轰动,好评如潮。随后夏伊指挥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蒂勒曼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也多有超越前人之处,大有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的趋势。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所幸他们自己的独特处理印记更是显著,对进一步理解贝多芬提供了重要启迪。
说到前辈大师,有一些单张唱片实在不忍割舍,比如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第二和第七的演奏极为出彩,有异常鲜明的伯恩斯坦烙印。第二是空前的大结构,而且戏剧性强烈,即兴因素也较多;第七的开头节奏轻松随意,洋溢着伯恩斯坦式的喜悦;第二乐章并不缠绵,漠然无奈的步态令人沉思;三四乐章热烈无比,是酒神真正的醉意,上佳的录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前“画廊”版在录音上存在薄和干的问题,现在经过重制的版本在录音上改进很大,虽然价格有所提高,但仍有许多必收版本,比如这张伯恩斯坦。我有预感,一直卖正价的伯恩斯坦版贝多芬交响曲,可能会以一张张“画廊版”形式重新面世。
第三(英雄)交响曲我既不想漏掉克伦佩勒与爱乐乐团的1955年版,也一定要强力推荐瓦尔特与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抢救”录音。后者在Sony再版时还捎上第八,索性一起列出,毕竟贝多芬交响曲的早期立体声录音,能有这么惊人的效果太万幸了。10年前,DG公司重新制作发行当年Westminster的传奇录音,虽然由LP转为CD在音乐味上有些许损失,但传奇大师的传奇演绎得以重见天日。
在20世纪50年代的录音宝藏中,舍尔欣无疑是最璀璨的珍宝。他的“英雄”和“田园”在演绎和音效的精彩程度上,远远超过舍尔欣在其他厂牌中本已十分优秀的录音。他的“英雄”像冲决一切的洪流,节拍明朗敏捷,步伐刚健有力,在速度与力度方面都到了极端的程度,但却毋庸置辩,令人由衷信服。舍尔欣的演绎在音乐性上堪与富特文格勒媲美,但整体结构更坚实,气度也更决绝。虽然“田园”也很紧凑完整,但整曲演奏时间在34分钟,接受起来还是心有障碍。不过,一部空前绝后的“英雄”演奏仍使这张唱片注定成为爱乐者人人欲争而得之的宝物。
提起ORFEO厂牌的贝多芬,爱乐者首先想起的一定是克莱伯指挥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的第四交响曲,这场举行于1982年5月的纪念伯姆逝世的音乐会注定是贝多芬音乐演绎的不朽传奇。现在,我们在同一厂牌下来回顾伯姆本人的一次传奇演奏,这是他指挥维也纳爱乐在1969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实况,指挥和乐团都有超常水平的发挥。伯姆的贝多芬第四我一向推崇,而这次演出显然超过他在DG的录音。乐团的音色虽然略显粗粝,但激情洋溢,首尾一贯,又岂是录音室录音可比。
接下来的五、六、七交响曲越发没有悬念,几乎全是小克莱伯的擅场。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DG的第五和第七虽然被“原版大师”系列合并为一张CD,看起来是买者占了便宜,殊不知音质比两张正价版差得太多,贵,还是有贵的道理。克莱伯与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1983年11月7日的“田园”终于“千唤万唤始出来”,令第一时间有幸聆听者喜不自胜,奔走相告。克莱伯还是一如既往地快速、紧凑,造句结实大气,织体丰满多维,在结构的均衡方面更是无与伦比。他的第一二乐章动力十足,横扫而过,第三乐章实为干净利落的过渡,最具风格特点的第五乐章,是克莱伯这个演奏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妙时刻。在不时出现的观众咳嗽声中,贝多芬最美丽的句子如波涛汹涌般绵绵不绝,层层涌现,昭示着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以及幸福健康的人生在周围上下萦绕,久久不散。现场观众给了克莱伯3分50秒的掌声,又一个历史场景得以重现。
第九(合唱)交响曲首先躲不过1951年7月富特文格勒在拜罗伊特节瓦格纳歌剧节“重张”音乐会的“终结版”,暂不详论。其他有必要聆听的两个版本基本属于瓦格纳发轫的一脉相承,一是伯姆1970年版,歌手是琼丝、特洛亚诺斯、托马斯、利德布什;一是伯恩斯坦1979年版,歌手是琼丝、施瓦茨、科洛、莫尔,都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作者为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古典回响”刊载古典音乐赏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