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春天里的舒曼(上)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5-12 05:21:00

责编:群硕系统

在这些“春天”里,我对舒曼的“春天”一往情深,不独是对他的《春天交响曲》(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而是我听他所有的音乐都能够感受到置身春日的幸福。

用音乐描摹春天的作曲家不少。贝多芬有《春天奏鸣曲》,约翰·施特劳斯有《春之声圆舞曲》,德彪西有《春天》和《春天的轮舞》,拉赫玛尼诺夫有《春潮》,沃恩·威廉斯有《春日初闻杜鹃啼》,布里顿有《春天交响曲》,维瓦尔第、海顿、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之“四季”自然以“春天”开端。

在这些“春天”里,我对舒曼的“春天”一往情深,不独是对他的《春天交响曲》(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而是我听他所有的音乐都能够感受到置身春日的幸福,既感春风拂面,春潮涌动,还伴随着春思暗怀,春心萌动,甚至刻骨铭心的春之忧伤。

如果说柏辽兹的音乐在我的青春期留下过爱之废墟,那么舒曼的音乐在任何时候都传递给我春天的浪漫意象,既有景,亦有情,情景交融,沁人心脾,他的交响曲和协奏曲,他的室内乐和钢琴曲,甚至声乐作品《浮士德的场景》和《天堂与仙子》,莫不如此。舒曼的一生正如春天怒放的惊艳花朵,受不了夏日的酷热和残毒的太阳,所以会瞬间凋零,所以会让我在他的音乐中永寄春天。

首先来听他的包括“春天”交响曲在内的四首交响曲。演奏舒曼交响曲的难度人所共知,它不仅需要布局的一体化和贯通到底的灵感支撑,而且还要将散布曲中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提炼升华,既要造句生动,还需声部平衡。最重要的一点是德国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厚重绵密的织体还不可稍缺。萨瓦利什与德累斯顿国家乐团的录音不仅是我最喜欢的舒曼,也是我最喜欢的萨瓦利什。后者在此洋溢着浪漫诗情的磅礴气势与深刻睿智的音乐性简直可以和富特文格勒媲美,而他对音符传达的准确性又远胜于富特文格勒。

全盛时期的德累斯顿国家乐团将质朴自然与精湛纯熟的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演奏具有生机勃勃的自发性和活力十足的新鲜感。这套唱片的录音也很出色,音响层次格外饱满丰富,但高音弦乐声部又很透彻疏朗,放射出明亮金属般的光泽,气氛热烈而辉煌。补白的《序曲、谐谑曲与终曲》如晶莹小品,更似交响曲之间的微妙衔接,触及心灵隐秘处,引发由衷感动。

加迪纳指挥“革命与浪漫”乐团录于1994年的3张套装,不仅以“本真”理念演奏,还收入四首交响曲之外的G小调交响曲(茨维考交响曲)和D小调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原稿),尤其珍贵的是4支圆号与乐队的《音乐会曲》,简直是宣布春天来临的号角。

数码录音时代最伟大的舒曼交响曲全集唱片非西诺波利指挥德累斯顿国家乐团版本莫属。这是他1992年履新“舒曼乐团”的见面大礼。他分析并解决了作曲家内在的焦虑与躁动,运用特殊的断句方式和速度变换技巧将外形夸张的建筑化为心灵的史诗。能在雄浑有力的节奏和热烈生动的音响下追求每一个细微之处的精美,这样的舒曼只有西诺波利才能呈现出来。德累斯顿国家乐团作为演奏舒曼的最佳乐团,它的热情奔放而又光彩夺目的音响织体给了西诺波利的诠释理念以最有说服力的支持,特别是辉煌灿烂的铜管音色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第二交响曲是一个现场录音,西诺波利对细节的推敲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第三交响曲录于音场开阔的科隆大教堂,具有特殊的音效。第四交响曲的后两个乐章在速度上有独辟蹊径的处理,但深具权威性。

说来也有意思,西诺波利离开之后爱乐乐团的短暂辉煌,竟是蒂勒曼的舒曼缔造。虽然这位有“小卡拉扬”之誉的德国指挥家引起的争议着实不少,却并不影响他成为振兴德奥古典传统的希望所在。从他的曲目看,目前还仅局限于贝多芬、舒曼、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普菲茨纳、奥尔夫和勋伯格等人。可以说已经问世的十余个专辑无一不是精品。他的舒曼包括四首交响曲和《曼弗雷德》序曲,及四支圆号与乐队的《音乐会曲》,用五年时间录完。

蒂勒曼虽然年轻,但他诠释的舒曼却无多少现代感。他的风格也许更近似克伦佩勒,讲究结构和音乐线条的逻辑发展,声部之间清晰关系和平衡感得到极大关注。《春天》尤其理性到刻板程度,简直听不出一丝激情存在,虽有点远离舒曼,却使音乐显得比任何时候更具有条理性和结构感。第四的音色温暖许多,第一乐章刻画了门德尔松式的怀旧愁绪,但乐句的行进有点迟缓,显然是在刻意求工。第三、四乐章的过渡非常接近富特文格勒和切利比达克的境界,这种十足底气真有老一辈德奥大师的风范,只是速度实在是故意放慢了。

(作者为音乐评论家,文化学者。“古典回响”刊载古典音乐赏析文章。)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