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温州首开轨道交通向民间募资先河,由此开启了“民资入轨”的破冰之旅。
2012年12月12日,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下称“S1线”)增资扩股一期(幸福轨道股份)开始招募民间资本。个人投资认购起点为1万元,年税后固定收益率达6%。
在短短的1个半月时间内就完成了15亿元的资金募集,吸引了9000多位市民成功认购。
现如今,在余额宝为首的“宝宝”军团收益率相继跌入“4时代”的背景下,8000多位持有“幸福轨道股份”的温州市民“乐不思蜀”,选择继续持有。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我国第一条市域铁路——S1线已进入施工阶段,按工程计划将于2017年底竣工。
首期向自然人募集的15亿元资金,一年期后赎回比例仅为11.25%,近九成投资者选择继续持有。
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按建设进度和资金需要,明年可能要进行二期民资募集。”
由于贷款、信托、保险等介入,如今S1线资金储备充足,企业入股则至今尚未突破。
民资“乐不思蜀”
东西走向的S1线,全长约51.9公里,其中隧道及地下线长约14.3公里,总投资预算180余亿元,是构建未来温州大都市核心区两大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我国第一条市域铁路,S1线也首开国内轨道交通民间募资先河。
去年1月底,S1线向自然人募集完成15亿元。在“合伙制+银行理财”模式下,这些投资者不参与管理、分红,不承担盈亏风险,作为“理财产品”只拿固定回报。持有份额满一年的投资者有三种选择:继续持有、交易或回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年期后,赎回金额只有1.6863亿元,仅占募集资金的11.25%;交易金额为2873万元,占比1.92%;近九成个人投资者选择继续持有。
融资继续破冰
2012年4月,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温州铁投集团”)与温州市轨道交通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发起成立温州幸福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幸福轨道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和融资平台,注册资本1亿元。募集完成后,2013年3月幸福轨道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加至30多亿元,民资占股49.64%。
温州铁投集团财务部经理张信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S1线资金组成分别为:通过银行融入30亿元2年期的信托贷款;国开行牵头工农中建的88亿元24年期银团贷款;地方财政投入40多亿元。此外,他们还正在与四五家保险公司洽谈引入险资,以及申报发行20亿元的轨道交通组合债券,并探讨设立市域铁路发展基金。
张信才说,186亿元只是投资概算,S1线实际总投资可能会超过200亿元,因此他们在投融资上已留有余地。
不难看出,由于信托、银行、保险等资本的深度介入,之前备受关注的“企业融资”至今搁浅。
按照融资方案,企业投资者可成为幸福轨道公司的股东,除了享受每年6%的固定利息收益之外,还可参与企业分红。但这种较为单纯的财务投资,其参与公司决策管理的话语权依然极为有限,参与度不高。不过也有例外,张信才向本报记者透露,与轨道建设配套相关的电器、汽配、紧固件等企业参股意向高。
张信才说,按照建设进度和资金需要,S1线明年可能要进行第二期融资,但总募集资金不会超过总投资的1/4,目前还需要30亿元的融资空间。“向民间融资,主要是解决项目资本金的问题,量太大有风险。在今后三四年建设期内,如果其他资金有的话,那就不需要这些民间融资。”
张信才说,今后温州市域铁路S2线、S3线,原则上也将参考S1线这种融资模式,但融资多少到时要看资金运作情况。
顶层设计缺失
市域铁路,是指连接大城市中心城区与新城(镇)之间,或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
和轻轨、地铁不同的是,市域铁路车站之间的间距,要比城市轻轨和地铁长一点:城市轻轨和地铁一般两公里左右设立一个站点,而市域铁路一般3.5到5公里设立一个站点。站点的不同带来运行速度的不同,比如说温州的市域铁路运行速度可达每小时80到90公里,而目前大部分城市地铁的时速是40到50公里。
张信才说,S3已报国家发改委审批,“S2、S3谁先开工建设,要看S3审批进度,但相隔就在1年左右时间。”
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市域(郊)铁路”全新概念,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推荐“轨道+物业”的综合开发模式。
显然,S1线之所以引入民资,是政策支持、温州金改、充裕民资、省重点项目等多方因素促成。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民资入轨”。一份温州铁投集团最新汇报材料称,“缺乏国家、省一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因为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存在一些部门的不同声音和政策风险,有的部门对此创新表示质疑。
“温州市域铁路引进民资,属于地方创新模式,在顶层设计仍存在不确定性,”张信才认为,“民资对接大项目总体方向是对的,但至今没有一个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对这种模式进行总结并作为政策予以认定,致使这种模式无法在一个范围内予以推广。这种引资模式,只能适用于省级以上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政府信用支撑下,涉足民资的风险会比较小,其他小项目拷贝的可能性较小。”
2024年人口增长较多的普通地级市中,温州、东莞、佛山、金华、惠州、湛江、芜湖等位居前列,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部的安徽等地。
优化“公用港区+专用码头”布局规划,完善内河港区“硬设施”,提升内河水运“软服务”,激活内河发展新动能。
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将与盐城至南通高铁、京沪高铁、沪昆高铁、宁波至台州至温州铁路、沪宁沿江高铁等多条线路相连。
从展区来看,电子电气产品、家用电器、汽车配件、五金、工具展区的参展企业,意向金额位居前五。
5个“千项万亿”新建项目二季度陆续开工,总投资110.4亿元、年度投资1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