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天中累计徒步三四小时可以算作都市里的“远途”,那么杨一凡已经保持了这种习惯近二十年。起先在高中和大学时代只是觉得这样能锻炼身体,到后来,这已经成为他的工作通勤方式,从淮海路走到人民广场,穿过南京路步行街到外滩,过了外白渡桥,再走四川路,一直到鲁迅公园,最后再走到江湾一带。
公司与家之间的那条路,他走了一次又一次,在同一条路找不同的风景。休息日再更多地走街串巷,去延伸对城市观察的脚步。最近几年,他想用心记录下这个城市的光影与生活,他设定了一百条要用心看的上海老马路,或上下班的路上、或忙里偷闲、或见缝插针,带着相机漫步。
无独有偶,24岁的宋旖是上海的另一位漫步者。为了有足够的时间给自己走路,她做了一个早起族,五点从上海南站出发,走路去杨浦区的办公室。由南向北,算是穿越了半个上海。还有做厨师的孙晶,晚上十点下班后,步行至凌晨12点到家。
基于把步行当作生活常态,并观察、记录城市的人文,他们有别于那些被叫做“暴走族”的徒步爱好者。更贴切而富于情感的称呼,也许该是“城市漫步者”。
“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观察城市细节,几乎每个耗用过我足够时间的地方都无法忘记。拍过的照片,包含了我对环境的理解。随着城市变迁与年龄渐增,自然又会有不同感触。如果坚持每隔一段时间漫步同一片地方,并坚持每次记录一套影像或一段文字,几年下来就会积累丰富的思绪。当过去和现在串在一起,自然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杨一凡说,“希望自己像郭博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用摄影记录苏州河一带城市建筑与人文的变迁一样,在今后的5年、10年、20年甚至30年里点滴记录城市变化。”
丈量生活
金家坊一带,方浜中路上的老弄堂还在,老婆婆烧好水,在弄堂里用大红塑料盆给孙儿洗澡;如意里,一只肥大的芦花鸡扑腾着翅膀在街上撒欢;山阴路上的兴安坊,阿姨忙着在弄堂里的电线上晒衣服。老上海生活空间狭小,人们时常把生活延伸向弄堂。上海话里说“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小的一块空间里能做许多复杂的事,用在这些场景中,似乎也是恰到好处的描述。
这些还留存在现代上海中的老上海的场景,显然已不多见。它们是杨一凡步行中最珍贵的见闻。他一边漫步,一边记录下这些镜头,也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那些镜头折射了他的小时候,上海的曾经。
“小时候”这个温暖的词汇在城市漫步者口中被反复提及。杨一凡记得中学时去永嘉路的老师家补课,晚上穿过一条条幽静的小路和弄堂,一路走回大市鸣钟(今长寿路亚新生活广场一带)的家。宋旖记得小时候背着画板沿着苏州河一路走去上绘画课。孙晶记得曾经放学时在人民广场、老西门那些有着好多老弄堂的地方一路走一路玩。出生于上世纪70~90年代的他们有过同样美好的小时候,也共同经历过上海急速变化的十年。
如今,多数外来人口接触到的是一个崭新的上海,但上海由旧至新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上海变化最激烈。人们开始很反感,路在扩,很脏,公交线路都会变,很堵,要很早起。” 杨一凡记得很清楚,后来喜欢的某家老店在改建中搬走了,常去的某个公园变成高楼了,原有的生活习惯被硬性改变,成为许多上海人如今怀旧的理由。
然而,这又不是单纯地对过往的留恋。在生活环境完全变了样、每年数以万计的外来人口涌入上海之后,上海人亦在寻找着那种本土身份的认同,既要寻回老上海的存在感,也要认同接纳新上海的面貌,抑或还在新旧之间努力挣脱那种夹缝感。
“你会觉得哪个城市的高楼都一样。就像肯德基在任何城市都看不出太大区别。真正体现城市风貌的其实是老建筑,与其相关的马路的格局就不一样,路上摊贩卖的小吃也不一样。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居民走出来,你会觉得这就是上海。”杨一凡努力描述着那种很微妙感情,那是他对自己城市身份的印证。
因为用脚步,对于城市的变化,漫步者有更敏锐的体察,也有着对城市与人的变化更多的反思。“我们说是政府在改造城市,其实真正的问题在我们的内心。我们打车,用快的、滴滴,我们越来越等不及。城市为什么要留那么多老风景给你。”宋旖说,“因为我们很急,所以城市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改造。我们批判城市过度发展,但如果不是人心变快,城市又怎么会变快。”
上海的改造还在继续,娄山关路地铁站附近的一座老电影院近来被拆掉了。虽然早已没多少人会去那看电影,但它的消失总会给附近老居民带来些伤感。然而,城市漫步者知道,硬是逆势挽留不如用心观察生活中还存在的那些美的影子。
长寿路以前有家食品店叫做悦来芳。杨一凡曾经每天放学都会看到人们排着几十米的长队等待新鲜出炉的鲜肉月饼。城市改造中,这家店被拆掉了。直到前几年杨一凡在万航渡路步行时,走进了一家老大房,店里人说他们的师傅也有以前在悦来芳工作的,这已经令杨一凡感到亲切而欣喜。再后来的一次步行中,他终于在城隍庙很里面很不起眼的铺位找到了悦来芳。“店里卖的食品种类已经少了许多,不过我喜欢吃的都还在,那是一段感情,找到了很激动。”杨一凡说。
寻找真实
马路铺就了城市的脉络,路旁的建筑酿造了城市的味道,而路上的行人才给了城市活的灵魂。读懂路上的行人,才是真正理解城市的风景。
漕河泾开发区匆忙前行的上班族,面无表情,撞到人时会很暴躁;徐家汇的巴比馒头生意很好,似乎经过那里的上班族都会匆匆买两个馒头当早饭;还有着许多老房子的杨浦区有着最多最真实的笑脸,路上的摊贩卖出一只饼也会笑得很开心。这些城市的剪影是宋旖记录下的城市印象。在生活流失朴质真实的年代,宋旖用一路步行、一路观察行人的方式寻找真实。
“地铁里的人都在刷手机,但是你在路上就被迫要走,你就有了真正与自己独处的空间。在路上你不会在意身边的人怎么看你,因为都是路人,走过了这辈子可能都不再见。所以你会表现得最真实。”宋旖说。
除了表情,衣服、鞋子、陪伴的人、手中的零食……都是可以关注的元素。一个人身上的所有元素都在共同折射一个独特的故事。“譬如有的人鞋子很旧,但是又穿着很时尚的衣服,你就会去猜这是为什么。他真实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宋旖说。
诚然,步行在路上不仅是观察真实的别人,也是反观真实的自己。孙晶便用这样的方式来重温自己的每一步。25岁的年纪便做了五星酒店厨师长,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在30岁以后成为厨师长的晋升速度。虽然每一步成绩都很踏实,但现实的工作压力还是超乎他的想象。他用步行的方式来拉住自己的节奏,重温走过的一天,再思考下一天的安排,仿佛让一天在步行时重新再来一次,更踏实而沉静。“生活有时节奏太快,超越了时代平均的节奏。步行让自己厘清思路,过得真实。”孙晶说。
因为有了这些对人对己的观察,行路的内容便丰富,也让人变得充盈。也就不存在为了运动而运动的概念。他们更愿意以城市为健身房,而不是对着一台机器比赛一天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步行让漫步者对生活有了自己的态度,不怕孤单,享受独处,走得累了,随便在路边坐下来,根本不需要在乎别人诧异不解的眼光。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用宋旖的话说是“因为我足够丰富”。摄影/杨一凡
为打造“轨道上的江苏”注入强劲动能。
新能源汽车推广对交通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起决定性作用。
众多展馆宛如一个个未来社会的缩影,通过独特的建筑设计与丰富的展示内容,向世人勾勒未来生活的模样。
2025年上半年,我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337.6亿人次,同比增长4.2%。
截至2024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