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发现,作为“资源诅咒”的典型省份,山西省目前正面临着增长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四大”结构失衡问题,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山西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日前发布了《山西蓝皮书: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4)》。山西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强介绍,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大量资本投入、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消耗资源,形成了单一化、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四大”结构失衡问题不仅制约经济发展,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和误配置。
“四大”结构失衡
山西蓝皮书详细列出了“四大”结构失衡问题:
增长动力结构失衡:投资拉动,一马当先。
李志强介绍,投资、消费、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对于山西来说,在这三驾马车中却是投资一马当先,消费拉动作用较弱,净出口常年为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
近十年来,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2%以上,投资对山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2013年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万亿元,达到11200.2亿元。
消费对山西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弱于投资,2013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6%,主要是投资的“挤出效应”所致。
山西地处内陆,长期以来外贸水平较低,2013年全省进出口总值为158.0亿美元。山西进出口总额与同为中部且相邻的省份河南相比,仅占河南(599.5亿美元)的26.4%,并且其增幅比全国平均增幅低2.6个百分点。在三驾马车中,净出口一直是条短腿。
产业结构失衡:一煤独大,四柱擎天。
李志强介绍,山西地处中部,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优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确定了全国能源基地的定位。长期以来,山西的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居高不下,2013年山西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43.9%)高10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能源、原材料供应长期紧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山西煤炭工业的比较优势加速发挥,大量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向煤矿,逐渐形成资源型经济的“抽水机”效应。加之山西多年的重点建设,投资结构单一导致产业结构畸形,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四大传统产业约占省内工业增加值的80%,逐渐形成了“一煤独大”、“四柱擎天”的产业格局。
城乡结构失衡:二元结构,城乡割裂。
李志强介绍,城乡二元结构是山西经济社会结构一系列失衡中最长久的失衡。城市占有更多的资源,可以较快地发展,而农村明显落后。在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收入和消费方面,近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倍,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国富民穷,贫富悬殊。
李志强介绍,作为我国中部内陆欠发达省份,山西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都较为落后,而山西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是处在失衡状态。
从收入分配的总量上来看,在政府财政、企业收入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分配上,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高,居民所得占比较低,从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7%,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9%,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约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1.78倍,同时,居民收入的增速为GDP增速的70.5%。
从行业上来看,2012年在全省统计的19个行业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采矿业(71895元),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1727元)的3.31倍。
从地区上看,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差异也较大,2012年山西119个县(市、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为晋城市辖区(80230元),是汾西县(23957元)的3.35倍。在城镇居民内部也存在收入的不均衡,2012年在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是低收入户的4.82倍。
市场“失效”是根本原因
“GDP的增长一直是衡量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因此也备受政府重视。”蓝皮书说,山西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2013年同比增长8.9%,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然而,在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出口的作用又微乎其微的情况下,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在资源和政策上向投资倾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而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反过来又制约了居民的消费,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李志强分析,山西“四大”结构失衡问题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产业结构失衡是城乡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城乡结构失衡又造成了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又通过消费结构失衡影响了增长动力结构。所有这些结构失衡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体制根源。
蓝皮书分析说,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失范是结构失衡的先导性原因。在长期重视经济增长的战略的指导下,“重增长、轻质量,重总量、轻结构,重投资、轻消费”的观念盛行,政府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压低生产要素价格,通过高储蓄、高积累、高投资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导致投资与消费失衡。重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其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又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与城乡结构失衡,进而影响了收入分配结构的均衡。
“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是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李志强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而,相比东部发达省份,山西更加封闭落后,市场机制更不完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导致市场作用弱化。
此外,相关制度建设落后也是山西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蓝皮书分析,山西当前较为滞后的制度建设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经济发展的利益调节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产业升级新的动力机制尚未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健全,这一系列制度建设滞后导致了结构失衡问题长期存在。
蓝皮书认为,推进山西经济结构均衡发展,必须顶层设计、全盘考虑、系统实施,建立发展战略动态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结构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产业结构均衡化对于扭转长期的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态势,促使整体经济协调有序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志强说,在产业结构均衡化方面,应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合理化发展;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特色鲜明的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优化改善对外贸易结构,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环境。
蓝皮书同时认为,必须高度重视中部地区资源性产品输出和输入地利益补偿机制构建问题,在价值补偿、区域援助、生态补偿、社会保障、法律等方面加快构建资源性产品输出和输入地利益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税费制度改革,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理顺利益分配关系,使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相匹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资源价值补偿机制。
7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山西省委书记唐登杰和省长卢东亮陪同下,先后到阳泉、太原考察调研。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工业固废在交通建设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煤炭产量长期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上。近20年来,内蒙古的煤炭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与山西“轮流”担当煤炭产量第一省的格局。
文章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跃迁升级。
过去10多年,煤炭工业格局一改山西独大的局面,出现了山西和内蒙古轮流“称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