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个特别的章节,在1914年8月走到了尽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40年中,世界经济度过了和平发展和科技高速进步的黄金时期,而这一切在1914年被打破。而同样受到重创的还有金本位制以及伦敦和巴黎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伦敦和巴黎——20世纪国际金融中心的嬗变》利用比较研究的方式,从金融的角度对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商业、社会与政治历史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描述了从19世纪鼎盛时期到20世纪全球金融中心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最近的700年来,全球只有4个城市能够被真正称为国际金融中心。早在13世纪,威尼斯凭借身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的绝佳地理位置,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港口作用,银行业、货币兑换、票据交换等业务非常发达,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金融中心,这一地位一直保持了近4个世纪。直到19世纪,英国成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拥有殖民地最多的“日不落帝国”,英镑成为当时在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货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金融城一直占据着世界上最大的货币、资本和证券市场的位置,而且是唯一真正扮演国际角色的金融中心。
自普法战争失利后,法国巴黎失去了挑战伦敦的实力,但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而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国、法国的经济,《金融之王》中,英国和法国固执地要求德国必须承担远远超出其支付能力的战争赔款,教条地保护着金本位制,而最终导致了1929年“大崩溃”。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得美元取代了英镑成为了全球通用货币,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但是伦敦金融城与纽约华尔街之间的争斗始终没有停止。
失去了世界货币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英国伦敦金融城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一系列开放性的政策尝试挽回颓势展开“自救”,比如开放“欧洲美元”产品的创新,这吸引了许多美元存贷款的吸收和发放、保单的发放和赔付、美元定值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著名的“金融大爆炸”,废弃了将外国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赶出伦敦金融城的“旧法则”,这对于依然实行分业经营的美国商业银行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于是伦敦的股票市场成为他们新的投资实验场。从此,金融城那具有600多年历史、狭小的“一平方英里”市长领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海与香港并非竞争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上海更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强后盾与重要补充。
把握战略机遇、加快创新转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支撑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
离岸金融活动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路径,能在多个层面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提升其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背景下,陆家嘴需进一步提能升级,提升金融创新开放度、增强金融资源配置力、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样板间,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