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倒逼GP提高出资额 LP求利益捆绑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8-15 05:44:00

责编:群硕系统

胡阳(化名)所在的机构最近在募集新基金时接触了一些潜在的LP,胡阳发现,LP在对GP的出资要求方面变得越加苛刻。

曾经的市场疯狂让以个人为主体的国内LP(有限合伙人)们投资热情高涨,但在潮水逐渐退去看清投资本质的他们,或许再也不会那么慷慨了。

胡阳(化名)所在的机构最近在募集新基金时接触了一些潜在的LP,胡阳发现,LP在对GP的出资要求方面变得越加苛刻。“LP要求我们要从单纯管理他们的资金到更深入地参与其中管理自己的资金。”

胡阳告诉记者,简言之,LP已不满足与GP(一般合伙人)仅仅是一个出资人与管理者的关系。最明显的表征即是,LP要求胡阳所在的GP团队能够加大出资额。他举例说,“比如我们想募集一只2亿元规模的小基金,LP的要求就是GP团队起码要在这只基金里认缴不少于6000万元的资金。”胡阳说,“LP希望我们能够以管理自己口袋里资金的心态来做投资。”而要将这种心态落地最大化的最好方法就是让GP加大出资量。

胡阳碰到另一个同行也面临了LP提出的同样要求。在计划募集这只10亿元新基金时,LP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则是GP团队的出资金额,当GP回复会出资几千万元时,立刻招来LP们的强烈反对。“你们自己不投个2亿元以上,我们绝对不会把钱交给你们。”胡阳转述了同行的原话。

“未来GP与LP利益一致性的趋势将愈加明显,也就是LP会提高对GP的出资要求,他们更希望能与GP风险共担。”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熊钢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据记者了解,其实投资机构在募资方面一直创新不断,通过设立结构化基金、双GP基金等诸多模式的创新来作为其保证获得募资的方式。比如不少外资基金合伙人或是GP团队会以自有资金的形式募集一只主基金的平行基金,该平行基金以一定的比例跟投主基金的投资项目。以此方法来让LP获得足够的投资安全感。

但眼下LP们的心态正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购并私募基金主管合伙人刘晏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即便今年资本市场逐渐走出低谷,他个人的观点是今年人民币基金在募资方面仍然不会有大规模的反弹。

在刘晏来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国内LP的群体组成。在欧美国家诸如养老基金、大学基金等这类的财富管理惯以PE的形式存在,但这个比重在中国还很低,这也就决定了机构投资人在国内LP群体中尚处于少数派。

“虽然随着机构型LP的不断崛起,且这部分群体在今年会有更多的资产配置在PE领域,但这仅是一种温和的增长。”他说,“长期以来,民营资本作为LP的主体,这部分个人群体此前被外资创富的示范效应所吸引,逐利心态重,但这两年在现实不如预期的情况下,他们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创伤’还未抚平。”

熊钢也直言,上一波浮躁的投资心态其实已经透支了一代LP的热情,要让他们在短期内再建立起这种信心难度不小。

通常而言,在一只基金中GP的出资额一般在总募资额的10%左右,GP的收入除了每年LP给予的1%~3%的管理费之外,另一部分则是基金收益的20%,其余的80%则归LP所有。换言之,一旦基金亏损,承担绝大部分损失的也是LP。

胡阳承认,过往有不少投资机构在做大基金体量以获取更多的管理费收入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投资及退出能力,尤其是在市场行情看涨的时候,募资速度加快那是势在必行的举措。他向记者举了个同行的例子,掌管着多只基金的本土投资机构目前累计管理的资金总额已达到几百亿元之多,投资项目达500多个,但实际退出结算的项目不超过80个。大致估算仅有几只基金回报尚乐观,大部分的基金可能都会面临亏损。

他曾经在私底下问过这家机构的GP团队,这些没有退出的项目怎么办,如何向LP交代。对方的回复则是,“无法退出我们也没办法,这是被投企业自身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回答无法获得LP的认可。

在熊钢看来,LP在选择GP团队时考察的重点将向两极分化延伸,一端看能力,另一端则是看资金实力。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GP团队的分化。“有着投资能力及过往良好业绩积累的团队有望获得LP的认可,特别是一些明星投资人,他们甚至可以不用出资一分钱即得到LP的持续注资,但是这波行情仅限于资深投资人,对于现在的年轻投资人或是新成立的、没有资源积累的GP团队来讲已没有机会,因为他们没有积累,眼下他们能走通的只有另一条路,不但需要拥有投资的能力,还要有资金的基础才能换回LP的信任。”熊钢分析。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