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几组海内外有关收入的对比数据。
根据“总工会”列举的数据,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 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 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而调查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 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根据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计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2008年人均收入为9800余元,而人均GDP为23800 余元,人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 41.2%。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2007年人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69.4%。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在2008年人均年收入为3.76万美 元,与人均GDP的比率为79%。
而资料显示,美国1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可以供养4.8个人,劳动供养率为1:4.8,德、英、法三国的劳动供养率均为1:6.8,日本、韩国劳动 的供养率为1:3.8。相反,中国绝大多数产业工人的劳动供养率达不到1:1.5。按照假定中国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月收入为2500元人民币,其按生活价 格指数估算的劳动供养率只有1:0.45,而且这个假设是按目前中国产业工人较高的劳动收入计算的,70% 以上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再看几个社会保障和二次分配的数据。
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将达到8万亿元,如果计入政府基金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可能与美国持平。多数国家用 于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服务的开支要占到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但中国这方面的开支仅占财政开支的28.8%。
因此,从第一次分配来看,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劳动者收入在 GDP中所占份额比较低。而从二次分配来看,中国用于社会保障的份额也偏低。而就是在这个已经偏低的二次分配中,由于本身还存在再次分配的问题,能够真正 用到普通人身上的比例可能更低。因此公平问题是当今收入分配中的最大问题。
那么,造成严重不公平的失衡的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的根子在什么地方呢?这方面主要是把公平和效率对立起来了,而且又重视效率轻视公平,更有甚者,把 GDP等指标当作效率的主要标志,因此普通劳动者在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变得贫困化了。
这些年来,以GDP为核心,贯彻在方方面面。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量化成了GDP的指标,而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收入水平,则让位于GDP的硬约束,所 以社会发展的目标主次颠倒,导致普通劳动者名义收入水平上升不快,而真实收入和相对收入水平常常出现下降现象。
正是在这种主次颠倒的思想支配下,在收入分配中贯彻了“一次分配注重效率”的思维。而效率又被简单化成了利润、产值和GDP指标。相反对于劳资关系 顺畅、社会矛盾缓和等指标则不被纳入效率的范畴,因此经济生活中劳资对立、各种矛盾激化的事情屡有发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次分配中忽视公平着重效率的思想指导下,权力、资本、身份等要素成为收入分配的主要决定力量,尤其是权力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而作为最大群体和对于经济做出最大贡献的普通劳动者、作为收入分配中本应处于决定性作用的劳动要素,则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在收入分配中平等博弈的 力量,因此导致劳动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在GDP、产值和利润中所占的份额呈现逐级下滑的状态。
由于第一次分配在全社会的分配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果第一次分配严重偏离公平的轨道以后,全社会最终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格局就固定 下来了。但是,由于权力本身就是第二次分配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在分配机制不透明等情境的制约下,普通人群和劳动者可以从第二次分配中得到的福利和救助要么 是杯水车薪,要么是根本没有,“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的目标也成了空话。
所以,笔者认为必须对“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的思想做出反思。对于目前中国的国情,至少是在现阶段,必须认识到第一次分配才是实现 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环节。只有让第一次分配贯彻了公平的目标,劳动者才能在收入分配中取得主导的(同时也是合理的)的份额,才能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物质 生活。
所以,如果要解决目前劳动者收入在GDP中每况愈下的趋势,解决内需难以启动的困境,必须重新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把公平摆在社会发展的绝对优先位置,在第一次分配中注重公平。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
当前出口转内销所面临的最具现实性的问题,还是有效需求不足。
27.81%,隆基绿能HIBC硅电池转换效率创世界纪录
从收入端着手提升居民收入,助力居民消费改善。
中国消费现状表现为高储蓄率与低消费率的矛盾,主要由经济模式、社会文化和政策影响所致,未来需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强化社会保障、优化消费结构和构建消费新生态来激发潜力。
消费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和享受,14亿人的超大市场规模,需要的是将更多的国民收入转变成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真正让消费成为享受而非负担,消费才能内生成经济发展的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