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启动开始"读秒" 结算和税收制度须厘清
本周末将举行第二轮市场演习,若有必要,则下周末还会有第三轮
沪港通的启动已经临近“读秒”时刻。按照既定计划,沪港通的第二轮市场演习将于本周六和周日启动,旨在让参与者通过测试及演习检视自身是否准备就绪。另外,既定计划强调,若有必要,沪港交易所将在9月20日和21日进行第三轮市场演习。
“沪港通首轮市场演习已经完成,就当前情况来看,在沪港通正式启动之前,两地交收结算不同的规则以及税率制度等方面需要解决。”招商证券(600999)的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
港交所的公告强调,沪港通只会在已落实有关交易及结算规则以及发展相关系统、取得所有监管批准、市场参与者亦获给予足够机会修改并调整其营运及技术系统,以及所有必备的投资者教育计划亦已准备就绪之后才会付诸实施。
有券商人士表示,沪港通启动前的筹备工作具体包括:证监会需要批准港交所就沪港通所作的《交易所规则》及《中央结算系统一般规则》修订,认可两市交易所的自动化交易服务牌照(ATS)、两地证监会就两地跨境监管和执法事宜签订有关合作备忘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厘清沪股通税项等。
有媒体报道称,已报名参与沪港通业务的各家券商将陆续接受来自交易所、结算公司等方面的现场系统验收。现场验收合格的券商才能成为首批试点券商。
据悉,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北向交易(即沪股通)额度及确保沪港通的运作能顺利进行,沪港交易所为沪股通买单委托订单设定了4%的价格下限,该价格下限已经在8月底的第一轮市场演习中实施,并仍将于接下来的第二轮市场演习测试中采用。
根据港交所此前公布的《市场演习简报会资料》,本周末的第二轮市场演习将从上午11:00持续至下午15:30,比此前的测试时间稍长。 (证券日报)
外资连续15周净流入 A股ETF沪港通吸引力增长
进入9月,海外资金继续流入在港上市的A股ETF布局沪港通投资机会。据上证报统计,9月1日至8日期间,仍有多只A股ETF 产品获净申购,净流入资金近20亿港元,而这已经是A股ETF连续第15周获资金净流入。
分析人士指出,即将"通车"的沪港通项目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关注A股,部分资金通过海外上市的A股ETF提前布局,导致相关A股ETF近期基金规模急速膨胀。由于目前海外投资者对A股仍以看多为主,预计后市A股ETF仍有望获资金继续追捧。
A股ETF全线溢价
A股实物ETF仍是资金追捧的主要对象,香港交易所披露的公开信息显示,9月1日至8日的6个交易日里,博时A50 ETF累计获净申购1.575亿份,相当于净流入资金7.6亿元港元;华夏沪深300ETF也获净申购2550万份,净流入资金约8亿港元;嘉实MSCI A50ETF获净申购1650万份,相当于净流入资金约1.5亿港元。
A股合成ETF也继续获资金流入,其中安硕A50上周基金份额增加1600万份,相当于净流入资金约1.5亿港元;标智沪深300上周获资金净申购480万个单位,净流入资金约1.2亿港元。
与此同时,相关A股ETF的市价较每单位资产净值全线处于溢价状态,截至9月8日,安硕A50 ETF溢价率达4.38%,溢价率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南方A50 ETF的溢价率为1.8%,博时A50 ETF的溢价率为0.65%。
分析人士指出,A股ETF持续获资金净申购,且市价较单位资产净值存在溢价,显示海外投资者看好A股后市走势。
连续15周净流入
本轮资金流入A股ETF 已持续了15周。据上证报统计,A股ETF出现资金持续流入始于5月下旬,最初是流通性较好的南方A50ETF不断得到资金净申购,RQFII投资额度频频告急;此后博时A50 ETF及华夏沪深300ETF等也逐渐受到追捧,基金规模不断增长;而进入8月份以后,资金对A股ETF的追捧蔓延至A股合成ETF,安硕A50 ETF8 月份基金规模甚至激增6.12亿份。
资金持续追捧导致相关RQFII A股ETF的基金规模急速膨胀,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南方A50ETF及博时A50 ETF,南方A50ETF在过去的15周里,基金规模从218亿元人民币增至389亿元人民币,增幅78.4%;博时A50 ETF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其5月底基金规模仅5.4亿元人民币,至9月8日已达69.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1.8倍。
海通国际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学家胡一帆表示,AH股之间的价差存在进一步收窄的空间,这吸引众多投资者在10月份沪港通开通之前,预先布局。AH套利机会、非A+H股中独特的投资标的,以及股票投资中更完整的行业分布及种类,将继续催生国际投资者对A股多元化的投资需求。(上海证券报)
沪港通在即香港内地 三券商回应媒体四大追问
沪港通政策出炉后,资本市场解读迭出,有人认为沪港通是国内A股走向港股制度的试验,也有研究认为沪港通开通的目的是激活A股市场,还有意见认为沪港通的意义在于可以鼓励长线投资者,以平衡国内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
虽然目前多项制度尚未明晰,但是券商为迎接此业务枕戈目前已有94家券商会员参与上交所的相关测试。就一些投资者关心的沪港通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香港券商富途证券、国内前十大券商之一的广发证券(000776)和拥有香港经纪公司的中小券商财通证券。
沪港通有套利空间?
沪港通机制下,依据两地市场的关联性及交易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先前不少投资者认为会有套利空间,不过券商的解读并不相同。
广发证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沪港通可能存在的套利空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利用A股和H股差价交易,比如很多港股对比A股有较大折让。2.由两地交易机制的差异(交易:港股T+0,A股T+1;交收:港股T+2,A股T+1;H股无涨跌停板,A股有严格涨跌停板),投资者可寻找期间套利的机会。3.由交易时间(交易时间及假期)不同,出现在两地上市的A股、H股会出现无法重叠交易的情况,出现套利机会。3.沪港通交易额度的限制,导致满额后沪港通个股暂时无法交易(停买),此时产生套利的空间。
财通证券电子商务部副总何燕告诉记者,沪港通不可能容忍套利空间的存在,况且标的股票也就100多只,这100多只股票的交易规则肯定会向港股交易时间、机制靠拢,从而慢慢引入国外机构投资者。
两地佣金费率存在差异
沪港通开通后,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的券商会面临一个问题:国内经纪业务佣金已经降至万三,而香港券商的经纪业务佣金一般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1.5,那么是鼓励客户开通港股通,予以万三的经纪收费,还是推荐客户开通其香港子公司的证券账户呢?
何燕告诉记者,沪港通开通后,标的不多,真正以投资为目的的投资者,最好还是直接开通港股账户,优势在于A股、H股和美股通吃。
香港券商富途证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沪港通开通后短时间内不会影响香港券商的经纪业务,长期来看,佣金收入一定会越来越低的,这在A股市场已经被验证过,但是A股证券账户交易港股,佣金率不可能像内地那么低,中间肯定会要订单转发,因此可能出现同时买卖等额的同一只股票时佣金费率不同的情况。
投资者开港股“预热”沪港通
随着今年上半年沪港通的确定,原本寄希望投资者会翘首以待,然而上半年情况显示,越来越多投资者了解沪港通之后,便开通港股账户,多个国内券商向记者反映其香港子公司开户量暴增,而且客户主要来自国内。
对于其原因,富途证券给出的回应是:短期来看,我们认为沪港通对港股市场是利好,一是因为A股账户炒港股部分限制比较多;二是此前国内投资者并不了解港股,沪港通政策落地后反而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投资者衡量之下认为开通港股账户更有价值。
广发证券相关人士则表示,对于沪港通政策,目前投资者处于观望的阶段,更多是等待细则落地和投资机会的明确,所以很多投资者急于先开通港股,预计初期额度将会在开通后较短的时间内用完,但出现开闸即额满的情况发生概率不大。
改善A股、H股倒挂
开通沪港通的意义有哪些,券商怎么看待会对两地股市的影响?
广发证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A股和H股两个市场都会受益于沪港通的实施,因为一方面,沪港通有助于提高上海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有利于改善上海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香港发展成为内地投资者重要的境外投资市场,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何燕告诉记者,沪港通不仅如港股直通车一样满足了国内投资者投资港股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资金的双向流动,从制度设计上讲,通过资金的双向流动机制,有助于改变A股、H股倒挂的现象。
富途证券负责人则认为,港股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更加广阔的市场,但也与内地股市有着诸多差异,如不设涨停板、汇集了大量国际资金、交易实行T+0等。总体来说,沪港通给零售投资者带来投资的便利。(证券日报)
沪港通掘金蓝筹估值差和稀缺性
近十余年以来,A股始终没有走出震荡下跌的格局,尤其以大盘蓝筹股表现更差。相对于2000年初,全部A股市盈率下跌79%,上证50市盈率下跌89%。从国际比较来看,A股估值也远低于其他国家。虽然部分大盘蓝筹行业盈利质量较好,但是目前的估值比2008年最低点还有所下降,例如银行、建筑、石油石化在2008年低点市净率分别大约为1.98倍、2.04倍与2.41倍,而目前仅为0.9倍、1.02倍与1.25倍。估值持续下跌,完全抵消了盈利增长。而且从交易活跃度来看,大盘蓝筹股的换手率远远低于创业板。
A股大盘蓝筹股估值持续下跌,难以走出颓势,从根本上来看还是A股缺乏价值投资理念。业绩质量好,低估值的股票依然不受投资者青睐。
一方面,这固然与内地资本市场制度性因素相关,例如IPO、回购、分红制度等等。从现金回报对比来看(现金分红=融资+印花税+手续费-分红-回购),A股相对于港股IPO需求大、分红较低、回购极少,过去5年(2009-2013年)A股年均回报-2013亿元,而港股年均回报4530亿港币,正是因为负的现金回报,A股投资者更乐意博取短期价格波动带来的投资收益,而不重视上市公司的长期回报。
另一方面,投资者结构失衡也是价值投资理念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A股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占比近81%,而香港则以机构投资者占主导,交易占比61%,其中41%为海外机构投资者,且大部分来自于成熟市场,英美两国即占25%。
沪港通有助于A股市场国际化,直接改善A股投资者结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有助于树立A股价值投资理念,帮助重新建立大盘蓝筹股估值纠偏机制。
相对于A股投资者,香港投资者更为偏好于低估值、高股息率的价值蓝筹股,且持股时间更长。因此,沪港通开通的目的除了人民币国际化,更是改善A股投资者结构、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建立A股估值纠偏机制的良好方式之一。通过对比四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1)自2001年以来,代表香港中资股的MSCI中国价值指数表现远远好于MSCI中国成长指数,而相同时间窗口,代表A股的MSCI A股价值指数与MSCI A股成长指数表现相仿。
(2)自2005年以来,A股大盘股相对于小盘股的表现(中证100/中证500)远远差于港股大盘股相对于小盘股表现(恒生大型股指数/恒生小型股指数)。
(3)A股市场的高分红股(上证红利指数)的表现远远弱于港股市场的高分红股(恒生高股息率指数)。
(4)香港投资者持股时间相对于A股投资者更长,联交所的换手率远远低于上交所与深交所换手率。上交所2003年至2014年平均月换手率为138%,深交所平均月换手率高达249%,而联交所平均月换手率仅在62%。
为了分析沪港通的推出能否提振A股大盘蓝筹股,从而对A股总体产生正面影响,我们从结构、估值等角度来分析资金可能的进出状况。
从结构来看,此次放开的上证180指数成分股、上证380指数成分股与A+H股票以大盘蓝筹股和港股稀缺的消费类为主,符合香港投资者的投资偏好。银行、能源、资本货物、原材料、保险与运输等板块占比最高,流通市值占比总和约为73%。其次为香港中资股中较为稀缺的医药与食品饮料行业,两者占比合计6.6%,而对应H股中仅占比1.6%。
从估值水平来看,A股估值水平显著低于H股。放开的A股股票池中银行、能源、保险、运输板块、食品饮料与医药H股对应板块分别折价30%、32%、36%、41%、55%与14%。
总体来看,沪港通开通之后短期对大盘蓝筹股等权重板块有提振作用,利好大盘,但是中长期对股指影响偏中性。一方面,此次放开的A股股票池以香港投资者喜好的价值蓝筹股与H股稀缺的消费类板块为主,且权重板块的A股估值显著低于H股估值。短期来看,A股与H股的估值收敛有助于提振A股权重板块,总体对A股利好。但是另一方面,A股的股息率普遍低于H股,这不利于吸引部分偏好获取固定收益的长线机构投资者,例如保险与养老金等。因此,中长期来看,沪港通的开通对于A股总体影响偏中性。大盘蓝筹股能否受到持续推动从根本上还需要看资本市场制度性的变革、经济预期的改善等等。
从行业分析来看,传统蓝筹股具备估值优势,大消费龙头更具稀缺性。对比放开的A股与H股,A股估值优势主要集中在银行、汽车、公用事业、交运、食品饮料等行业。从稀缺性角度看,A股在零售、食品饮料、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电)、消费服务(旅游)、原材料、资本品、公用事业、医药等行业的数量显著超过H股,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投资标的。此外,在这些行业中,考虑到港股投资者对高净资产收益率及稳健成长的投资偏好,对于港股投资者而言,食品饮料、医药、公用事业、家电、乘用车等行业的标的稀缺性较为显著。(中信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