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1年以来,柏林墙一直是欧洲被一分为二、由苏美分割占领的象征。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德国历史上的“双重存在”宣告终结。
在经历了短暂的过渡阶段之后,几个在原东德地区基础上重新成立的联邦州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此后,联邦议会、联邦政府以及各个重要部门从原先的驻地波恩逐步迁往新址柏林,向全世界展现了重新统一的德国。伴随这一过程的,则是德国史无前例的建筑热潮,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应邀参加了层出不穷的新首都设计竞赛。与此同时,前东德的城市面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大量新建的行政大楼、购物中心与翻修一新的住宅综合区出现。
二战之后,在两种体系之下,管理者需要共同面对战后的城市重建难题,于是最为直观的表象便是建筑。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的形态对比,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价值导向。
比如,“纪念建筑”。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对待和处理其纳粹历史和二战后的国家反省的方式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四个盟军战胜国着重于西德的“去纳粹”,同时有一种广泛的沉痛感弥散在民间和军方的战争受害者中;而东德则把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和红军的解放运动英雄主义化。在西德的达豪集中营遗址,有着从宗教意义上理解的哀悼方式;而东德,例如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则以大型纪念方式来体现大规模的政治影响力。
再比如剧院。作为“德育学院”,战后剧院类建筑在恢复和重新定位德国的国家形象方面、以及在盟军的再教育计划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快问题出现了,两个德国谁是合法继承人。结果大量作为国家文化根本的学院两两出现:两个德国歌剧院,两个国家剧院,两个歌德学院,两个席勒博物馆。两个德国还各有一个可观的剧院网络遍布于大小城市。在联邦德国是一些高质量的新建筑,而在民主德国——出于刻意保护建筑传统的考虑——为数不少的剧场被修缮得华丽一新。
近日刚刚结束的文献展“东西德建筑发展历程:1949-1989”,汇集了汉堡造型艺术学院建筑系多年的研究成果。展览通过国家、文化与信仰、教育、经济等体系,以及未来主义、巨构建筑、系列预制等建筑流派两个层面梳理了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这段分裂历史背景之下,人类建筑活动在德国土地上的发展轨迹。
在列举了种种代表案例的最后,策展人在后记中写道:“1949年以后东、西德两国是否确实发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德式建筑风格,眼下对这一问题盖棺定论似乎为时尚早。”但确定无疑的是,自两德统一以来,新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仍旧受西方范式所影响,与此同时,部分东德建筑文化的遗迹则被有意识地抹去了。
而这些建筑和城市的差异被系统梳理出来,作为如今柏林墙倒塌25年的纪念资料,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毕竟作为人类在地球表面所进行的最为显著的改造工作,建筑这种物质载体实在是反映文化意识的绝佳例证。
迪拜一直靠虚拟的钱的流动来生存,而它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建造将虚拟变为实体。在这里,建造是一则传说,是身份的源泉,是它本身的目的。
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来到上海,他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了国际饭店的冉冉升起,也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卢努甘卡是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留给世人的一连串瑰宝中最闪耀的那一个。巴瓦早已蜚声国际,被评价为“将现代形式及感受和谐舒适地融入本土建筑传统”。
位于武康大楼一楼的城市交集展厅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闭,最后一场展览聚焦华盖建筑师及其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代表作。
上海西岸大剧院正式开业,未来三个月将呈现多元演艺内容,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