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维舟:生命的轻与重

第一财经日报 2014-11-12 05:47:00

责编:群硕系统

[ 维舟的不轻松或者凝重看似反潮流,但在当下速读或者说读的变化时代,其实是个稀缺的优点 ]

[ 人生吊诡,表面上看起来顺风顺水,但其中纠结辛苦也只能独酌,知己如维舟,也是在张晖死后,才能深入地理解他学术道路上“独学无友”的孤独感 ]

[ 生命作为存在的一种,何等艰难,超越是众生凡人英雄主义的日常幻想,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在无法挽救其沉重之处,尽力保存轻盈 ]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之路》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

老友维舟出了第一本书《大地上所有的河流》,我总要写点什么。维舟是谁,知名博客主?著名书评人?民间历史学者?抑或是那个曾经的外企精英,阅尽沪上4A广告公司繁华……

不,才不要这样写维舟,即使这样听起来似乎符合时下小清新的传播需要,但是其实未免过于轻浮浅薄,维舟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人。算来认识十年,他当时已然江湖留名,刚开始写那个日后

[ 维舟的不轻松或者凝重看似反潮流,但在当下速读或者说读的变化时代,其实是个稀缺的优点 ]

[ 人生吊诡,表面上看起来顺风顺水,但其中纠结辛苦也只能独酌,知己如维舟,也是在张晖死后,才能深入地理解他学术道路上“独学无友”的孤独感 ]

[ 生命作为存在的一种,何等艰难,超越是众生凡人英雄主义的日常幻想,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在无法挽救其沉重之处,尽力保存轻盈 ]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之路》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

老友维舟出了第一本书《大地上所有的河流》,我总要写点什么。维舟是谁,知名博客主?著名书评人?民间历史学者?抑或是那个曾经的外企精英,阅尽沪上4A广告公司繁华……

不,才不要这样写维舟,即使这样听起来似乎符合时下小清新的传播需要,但是其实未免过于轻浮浅薄,维舟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人。算来认识十年,他当时已然江湖留名,刚开始写那个日后很有名气的博客《维舟试望故国》,我还在大学念书,以一本名唤《读品》的刊物的名义呼朋唤友。通过讲座、约稿,逐渐和维舟熟稔起来,再后来,《读品》没有了,与维舟的友谊倒是没什么变化。

维舟的不轻松或者凝重看似反潮流,但在当下速读或者说读的变化时代,其实是个稀缺的优点。他是一个网络时代的读书人,把读书真正当做慢手艺,他写书评,即使不是第一流作者的书,都从头到尾通读,遇到错误标注下来。所以今年书展期间,我和政治学者刘擎在思南公馆讲座时,大家一致认同读维舟的书评是了解一本书的最省力路径。

十年过去了,籍籍无名如我,也鼓捣了几本书,维舟倒是姗姗而来,直到最近终于等到他第一本书《大地上所有的河流》,金牛座果然善于等待与坚守,书中散文,倒也是维舟在不轻松之外轻盈的那一面。

《大地上所有的河流》是写青春记忆,是纪实,也是小说。和维舟的人一样,书里写高中好友,回忆大学生活,事无巨细,娓娓而来,很多情节我已经听过无数次,在纸面上读到又是另一番况味。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辑写11位高中同学的际遇;第二辑收录怀念张晖的两篇文章,第三辑记叙高考前后记忆。

书设计得很文艺,节奏仍是不紧不慢,沉静的力量与暗涌的情愫交错而行。一个人读了一会,天色也已暗下来。青春时刻被侵蚀,有人这样记忆,真是温情又隐忍。这里面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张晖,不仅仅是因为张晖在2013年的过世引起很多讨论,更为因为维舟与张晖链接之深,读张晖,可知维舟。36岁去世的张晖引发青年学者与学术体制艰难磨合的热议,张晖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也只能是一个由头,一个象征,但对于维舟来说,张晖是一个活生生的挚友,两人可谓彼此见证青春与生命,维舟对他也最为了解,写的时候倾注最多心力。

无论书中还是平常谈话,维舟总说“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何其之难”,而我常常认为同情心是人性的最高阶段,理解或者尝试理解一个人或者他的人生,不仅基于情感的感受力与敏感性,同时也是对于智力以及心力的极大挑战,这种关注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以及他人的深切悲悯。

张晖几乎是维舟人生的另一个投影,或者说一段未能选择的人生。张晖从高中立志学习文学,成功进入理想大学理想专业,大学时候机遇得当氛围融洽,随后也找到自己专门领域并且得遇名师指导,毕业之后更是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同时也娶妻生子,他合理紧凑地安排了自己的一生。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吊诡,表面上看起来顺风顺水,但其中纠结辛苦也只能独酌,知己如维舟,也是在张晖死后,才能深入地理解他在追求学术道路上“独学无友”的孤独感。对比维舟,何尝不是如此,他被认为过着中产阶层生活,可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生性敏感用情敦厚如他,也是走过了一段段艰难的心路历程,《大地上所有的河流》不仅是对于青春的挽歌,更是对于人生的体会,意难平的无奈到底是有所阅历才能咂摸。

最令人感慨的是书中记载张晖和维舟在颐和园的一次谈话,可见不同人生歧路的对比况味。两人谈少年往事以及人生分叉,张晖说:“你知不知道萧伯纳有句话?‘人生有两大悲剧,第一是你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第二是你得到了’。你大概就是第一个悲剧,而我则是第二个悲剧。”维舟隐隐有些不安,对张晖说:“求仁得仁又何怨?我跟你换吧。”张晖则说:“是啊,无可抱怨,不过,要换也要等下辈子了。”这谈话令人想起那句著名诗歌,“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记得维舟博客有首诗歌《房间里的河流》,表达了类似的思考,“在这沉闷的运河里/有谁知道/河流的第三条岸在哪里”,谁更好一点已经不重要,而在于外在的境遇往往已在内心预演。不曾潜入生活的底层,难以洞察人生的真相,或许闭上双眼不失简单美好,但是岂能时刻顺遂人心呢?

回头开篇的描述,今人推崇的工作和兴趣分开的生活方式,简单而言就是努力工作赚钱同时无忧地拓展兴趣。这看起来是很保险的哑铃策略(学者纳西姆·塔勒布语),但是实际上实施起来有各种问题,人虽然可以不断自我合理化或者说自欺欺人,但归根结底毕竟不是机器或者模型。最近的案例就是孙仲旭,这位41岁去世的译者,可谓业余时间做出了专业水准,以前上豆瓣时关注过。很多人过去很羡慕他的生活,因为工作兴趣分开,而今天又讨伐译费过低。其实更值得反思的是,典型现代人的双重生活如何维持,这种安排看似平衡却暗含危机。孙仲旭的去世在社交媒体时代引发各种表态,不知道多少人心有戚戚,但往往也不过是浇自家垒块。

孙老师去世的原因是抑郁症,我不了解不敢妄言,不曾真正进入别人的生活,很多观感不过是浮光掠影。对比之下,张晖去世之后,表面的纪念与文字热闹之后,生活仍旧在继续,很多世俗事务仍待解决,人生的残酷意志不会因为路人悲悯或亲友悲伤就止步不前,这是文字无能为力之处。值得欣慰的是,除了文字,现实之中,维舟为此花了很多心力,超出不少文人说的比做的多的习性,这是《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后传,是生活沉重的一面,但也有生命轻盈的可能。

《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名字源自书中一则同名篇目“如果没有共同的强烈兴趣或共同生活,感情确实很难维持,这不是无情,只是现实。生活会拆散我们。终有一天,除了那仅有的一点记忆,我们所有的记忆都将不同。就像这大地上所有的河流,渐渐地都走向不同的方向,彼此再难汇合”。这种寂寥怀旧的思绪在书中时隐时现,写下这些看似无情句子的人可见用情之深,也令人想到古人的诗歌,“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谁说黄河宽广,一支苇筏可渡;谁说宋国遥远,踮起脚跟在望。

生命作为存在的一种,何等艰难,超越是众生凡人英雄主义的日常幻想,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在无法挽救其沉重之处,尽力保存轻盈之处,比如记忆,这是一种孤独慰藉,也是一种自我拯救。《大地上所有的河流》所有的悲观离合与个人沉浮,或许在有人看来过于琐碎而不值得记录,又或者过于沉重而不愿意记忆,但是无论如何回避,时间总是自顾自地独行天地之间,无声无光地侵蚀着一切,无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还是不能承受之轻。即使如此,我们也应该反问一个问题,人生仅仅是要活得更好,还是要活得更多?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