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确实很疼,而且在加深,面还会扩大。”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表达了中国政府坚持简政放权的决心。
李克强表示,今年政府要有新作为,重点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不能法外施权。另外,还发现国家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事项1200多项,今年要砍掉200多项,不能像开车一样,松了手刹,还踩着脚刹,明放暗不放。
二是要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今年是在省一级公布,明年推向市县一级,晾晒清单,让社会监督,也让老百姓明白,权力不能滥用。
三是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包括扩大综合执法试点,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食品安全方面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要有有效的监管方式。
在总结2014年简政放权的工作时,李克强表示,本届政府两年内下很大力气完成了当初提出的五年内砍掉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其中有的是取消,有的是下放。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后,每天就有上万家企业登记,比上年增加了50%。可见,活力来自民间,而简政放权的减法能够在应对经济放缓时发挥支撑的力量。
这是李克强连续三年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谈到简证放权问题。
2013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明确了本届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2014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坦言,在推进简政放权当中,也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
对这些问题,李克强言辞坚决:我们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在法学学者看来,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点是推动行政部门落实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经济发展,市场处于自由状态,在运行过程中市场有失灵处,政府要管制。管制过多就会影响市场和经济发展。需要回归市场,放松管制,而《行政许可法》是调节政府管制的重要法律。《行政许可法》早已出台,为行政部门审批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制,行政审批制度需要的是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目前看法律落实还存在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应松年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伴随改革深入,“扩大和增强对公民权益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执政,成为当前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松年认为,还要加强监督,包括政府机构上下级监督、同级监督,特别是市场主体和民众的监督,通过社会舆论和法治渠道解决碰到的问题。
上海出台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傅利叶正式发布人形机器人GR-3;马斯克称,开源Grok 2的时机已到,下周就会实现。
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短期将加剧行业分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长期则会驱动更多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投资。
今年我国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专项债从“正面清单”管理转向“负面清单”,投向领域大幅扩围,且专项债项目审核权将下放至部分省份,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其中,《实施方案》提出4项改革任务、8条重点改革举措,主题词为三个关键词、六个字:放权、激励、保障。